2008-11-22

消費券

以前經濟系的老師告訴我們:「美國人在菜端上來時會問『牛肉在哪裡?!』,我們念經濟學的,要問『成本在哪裡?!』」

台灣的新聞很有趣,特別是電視新聞。當經濟持續衰退,陳雲林來台造成的餘波未平(國際主權,責任歸屬,國民兩黨支持者的分裂,及野草莓學運等等),教官政風又回到校園的時候。行政院只不過拋出一個消費券,電視新聞就到處報導民眾笑呵呵,一副舉國歡慶政府送紅包的樣子。

消費券,成本在哪裡?!

請告訴我這些媒體報導不是真的,只是某些記者呆頭,千萬別告訴我台灣人真的那麼單純可愛!政府收了我們那麼多的納稅金拿去補貼財團,國家靠舉債負擔社會福利與公共建設,今天不過是發一些零頭給人民,就能換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喝采?

-----------
華爾街日報:消費券太輕率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本報香港二十一日電】

2008.11.22 02:23 am

對於台灣發放3,600元消費券,華爾街日報亞洲版21日的社論批評這是一種「輕率的計畫」(harebrained scheme),不僅收效甚小,而且債留未來,倒不如減稅與改革缺乏效率的法規制度,才能真正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

該社論指出,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滿意度已經跌到20%出頭,他可能希望藉消費券轉移選民注意,不去檢視在馬政府治下經濟萎縮、股市腰斬的事實。

對於馬政府所估,消費券可在明年促進0.64個百分點的國內生產毛額增長,華爾街日報亞洲版非常懷疑,因為經濟狀況不佳的消費者傾向把消費券用在不得不花的錢,然後把「多出來」的錢存起來。

社論批評,消費券僅是馬政府欠缺思慮的政策之一,其他還包括股市禁止放空到年底,以及動用150億美元政府基金進場護盤股市。這些可能都是當下在政治上受歡迎、長遠來說卻對經濟不利的政策。

亞洲華爾街日報原文

2 意見:

測試名稱 提到...

我以為,這種政策跟放煙火沒啥兩樣,就算真的能創造一些消費,頂多撐個一兩季。

我也不贊成退稅。稅收已經夠少了,再減下去,到頭來還是得舉債。反正都是要借錢,乾脆搞點大的,把東部幹線的鐵路修好一點,還有都市下水道、都市更新......很多事情可以做。

有錢只是消費的必要條件;對未來有信心才是消費的充分條件。

小雨蛙 提到...

「有錢只是消費的必要條件;對未來有信心才是消費的充分條件。」這句說得好阿,今天民眾不消費,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對為來充滿不確定感,因此寧願省一點,把錢存起來當作為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