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2

我的國小教育:為你的權益站出來!

在美國讀小學時,有一次被同學欺負,我哭著找老師幫我解決。結果老師一來不是責備那個同學,而是轉頭問我「你為什麼不會捍衛自己的權益?」

假如那時候老師是責備那位欺負我的同學,今天的我大概就不會是這樣子了吧。(關注公共事務,愛發牢騷打抱不平)

我常常看著電視新聞,心理想著,為什麼台灣人民那麼相信「選賢與能」,卻又只會在這些「賢與能」侵犯自身權益時,用對著電視罵一罵的方式發洩掉不滿就算了。

難道是因為台灣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乖乖聽大人的話,聽話的有糖吃,不聽話的就打屁股嗎?我們的中小學老師不曾教小孩子如何獨立思考,如何在傾聽、考量各方意見後,勇敢捍衛自己的選擇。

如果當時美國老師直接懲罰了那個欺負我的小孩,以後我再被欺負時,一定又是哭著找老師。當有一天老師莫名其妙打了我,我可能也會認定自己某方面犯錯了吧。

美國人很好玩,不只很愛爭取自己的權益,也很愛管別人的權益是否受到侵害。在超級市場裡如果有人插隊,旁邊沒在排隊的人也一定會喊出「別插隊」。有一次我們家的車在停車場被刮到,竟然有個老美走上前拿了張紙條給我們,說:「我看到那輛車刮到你們,所以抄了他的車牌號碼。」

我常常為台灣人心中沒有他人,更沒有「公共」的概念而感到心寒。

甘地的非暴力抗爭,絕食靜坐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當印度人看到甘地在折磨自己時,會感到痛心,所以紛紛站出來響應。可惜在今天的台灣社會,靜坐、絕食、用肉身抵擋警棍,在旁觀者的眼裡都只是「破壞社會和諧」的舉動,甚至會有人指著螢幕說「這種人自找苦吃,死好!」

這幾年陸續用旁觀或參與者的角度參與了許多政治、社會性的運動,我越來越覺得民主、自由、人權這些觀念一定要從中小學教育著手。我們必須讓孩子們知道:沒有人可以在你不允許的情況下用任何形式侵犯你,當妳遇到侵害時,千萬不要乾等其他人來幫你,你必須勇敢的站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唯有如此,這個國家才有機會步上真正的民主之路。

[轉錄]為什麼勞工要關心稅改運動?--夏傳位

問:稅改是離我們很遙遠、也很複雜的「國家大事」,只有政客才關心,干勞工什麼事?而且大家很早就知道台灣的稅制有問題,也一直得過且過,為什麼這個時候突然要關心?

答:稅改在這個時間點「突然」變得重要,主要是因為實施多年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將在明年落日。政府長期以來依據這個條例替台積電、聯電等高科技業者以及國泰、富邦等金控公司減稅、免稅,每年減收1千多億稅金,全部由我們平凡的950萬上班族共同分擔,10年下來,沉默的上班族多承擔了1兆元以上的重稅,也造就了許多豪門巨富和光鮮亮麗的科技新貴。

如今,這些高科技業者的翅膀長硬了,不再需要依靠稅收補貼就能在國際間有競爭力,《促產條例》也即將落日,從明年開始,政府每年會多出1483億元的稅收,是時候將這1483億元稅收歸還給受薪族了。如果全數歸還,則每個級距的綜合所得稅可以大降3.5%至4%。

但是,那些長期享受免稅好處的財團巨富捨不得吐出這塊肥肉,又開始動作頻頻,向政府施壓。在最近賦改會提出新版的稅改方案中,這1483億元中只有300億元才是用來退我們的稅,其他1183億元還是要送給財團,讓企業營所稅降5%、保留功能性獎勵300億元、搭配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10%」(稅收損失230億元)。

這筆錢是我們沉默的勞工努力2、30年替資本家多繳稅金後理應還給我們的,是一種遲來的正義。台灣的勞工承受全世界最重的所得稅負擔率,所得稅中有75%都是由薪資固定收入族群來支撐,因為台灣的財團享受太多不合理的減、免稅優惠。這次因應促產條例落日而來的賦稅改革,是唯一、也是最後一次改變這種結構壓迫的機會,一旦錯失良機,未來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再有改變的契機,你、我,甚至我們的下一代,都要永遠替有錢人繳納稅金,為了我們的下一代,這次一定要站出來!

問:有人說:「減稅才能救經濟」,降稅讓經濟動起來,國家稅收反而變多。何況「中華民國萬萬稅」是人民的普遍感受,政治人物貪污多,效率差,我們每年繳稅都很不甘願,所以讓政府少收點稅不是很好嗎?

答:台灣的大財團極力推動減稅,由 「中華民國工業總會」耗費鉅資在電視上強力 打廣告,就是持「減稅救經濟」的理由。表面上,這好像牽涉「大有為政府Vs.小而美政府」哪一種對經濟發展較有利的學術爭辯:主張大政府的人強調經濟發展的許多關鍵要素無法由私人提供,只能靠政府,而政府必須要有充足稅收才能做事,如基礎建設、高

水準的教育、國民的社會安全保障、科技研發、新興產業的風險承擔等等;主張小政府 的人則強調「輕稅簡政」才能刺激企業活力,鼓勵個人創造力與消費,活絡經濟。

表面上看,台灣富人的減稅主張得到了鼓吹「小政府」的經濟學理之支持,但這樣 看就太抬舉台灣的富人了,他們才不管什麼是非,只想貪圖更多的減稅利益,學理只是用來掩飾貪婪、裝飾門面的工具。事實上,就算全民都同意台灣要朝向「輕稅簡政」的小政府理想邁進,這些富人也必須大幅加稅才行!

稅的基本概念是:稅收=稅率×稅基。台灣目前的病徵是稅基不斷侵蝕縮小,導致稅率偏高無從下降。譬如,台灣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稅率很高(40%),香港只有15%、新加坡只有20%,的確符合一般人「中華民國萬萬稅」的印象;但實際上收到的稅佔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比率,卻從1992年的18.6%,逐步下降到2002年的12.3%,不及新加坡15%、香港16%、韓國19.8%、日本21%、美國22%、英國30%以及北歐國家35%到40%,台灣國民平均的「租稅負擔率」幾乎是全世界最低。

為什麼稅法中規定的稅率很高,但實際的「租稅負擔率」卻很低?答案很簡單,因為有些人不繳稅,而且這些人還都是有錢人。根據財政部透露,台灣年收入破億元以上的富人有40位,其中卻有8位分文不納稅,這樣公平嗎?

稅基被破壞,結果當然是政府赤字大增。根據泛紫聯盟估計,至2004年底,政府債務餘額保守估計已有9兆3511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已有91%,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美國政府負債佔GDP比例為50%,英國56%,法國64%,德國60%,都比台灣低很多。

到2001年以後,政府歲出的「賦稅依存度」已下降到只有51%,意思是說,政府每花費100元,只有51元來自稅收,另外49元要靠變賣國有土地、股票等全民資產,以及舉措各種帳面上或隱藏性的借貸來支應。

這等於是在揮霍我們未來子孫的財富。

現在減台灣富人的稅,等於未來加我們子孫的稅。因為國家的負債最後總得有人來埋單,每減一次稅,其實就是在醞釀下一次加稅的能量,因此今天怎麼減下去,總有一天又會怎麼加回來。

輕稅的前提是稅制沒有扭曲,稅基都很健全。有錢人都不繳稅,當然一般老百姓的稅率降不下來;反之,倘若稅基能擴大與健全,就能對所有人減稅,達到輕稅簡政的目標。

所以,問題不是「大政府Vs.小政府」的爭議,而是「對所有人減稅Vs.只對富人減稅」的爭議。

問:這樣說來,台灣稅制好像真的很扭曲,到底有哪些減、免稅的浮濫和不公?

答:過去幾年來,藍、綠兩黨都替財團和鉅富減了許多稅,嚴重破壞台灣稅制的公平性:
由於
由於上面這些項目的減、免稅,國家每年減少7000億元的稅收;而能夠利用上述稅負減免來獲得龐大利益的人,也只有位於金字塔頂端的財團和鉅富。

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是所得稅,所得的來源可分為薪資所得和資本利得。以上減免項目幾乎都是「資本利得」,導致台灣稅收來源高達75%來自我們領死薪水的上班族,只 有25%來自資本利得;但其他國家的稅收從資本利得而來的比例約佔50%,比台灣高出 許多。

問:但是,有人說遺產稅與贈與稅的稅率太高,導致有錢人都將錢匯到海外,不利台灣經濟。因此,最好降低遺贈稅,讓資金回流台灣,政府也才能真正課到稅。這個說法對嗎?

答:美國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還好現代國家發明了遺產稅,不然像我這樣毫無家世背景的窮小子根本沒有白手起家的機會」。遺贈稅又稱「富人稅」,其用意在於平均社會財富,避免財富隔代移轉的不公。沒有遺產稅,就沒有「立足點平等」這回事。

資本家團體不斷遊說政府,要將遺贈稅最高稅率50%一口氣降到20%。但是,在遺產稅總稅收240億元中,有48%是由金字塔頂端最有錢的人(亦即適用最高級距稅率50%的人)

繳納,一般中產階級的遺產稅負擔相對很低,一口氣將最高稅率從50%降到20%,圖利了誰,答案很清楚。

在全球化趨勢下,資金的移動快速而多變,遺產稅乃是死亡當時的機會稅(除非死亡才課得到稅),跟資金動態進出間的關係並不大,將遺產稅的調降當成是促進資金回流的工具,顯然牛頭不對馬嘴。

更重要的是,死亡時的遺產稅跟生前的所得稅相輔相成,息息相關。如果所得稅公平課徵的精神能夠落實,則稅制上便無須在一個人死亡時再設置一道「最後防線」。台灣正好是因為有錢人在生前都盡量逃稅,導致遺產稅迫不得已變成維護稅制公平正義的「最後機會」。由此可知,所得稅的扭曲(尤其是資本利得課不到稅)才是真正亂源,而且牽一髮動全身,也扭曲了整個稅制。遺贈稅調降的議題不是不能討論,而是必須同步將其他漏洞補起來,再來談遺贈稅調降的問題才有意義。

問:那公平稅改聯盟在這部份的主張是什麼?

答:稅改聯盟的主張可以用一句口號總括:「人民減稅,富人加稅」。換句話說,就是要將上述嚴重扭曲稅制的「資本利得不課稅」現象矯正回來,其中包括:

1.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完全落日,不要再借屍還魂。
2.土地增值稅以「市價」取代「公告地價」課徵。

3.復徵證所稅:以大戶、鉅富為課徵標的,讓散戶、每年賺取的金額在1千萬以內的投資大眾不會被課到稅,而且盈虧可以互抵,前一年虧損可以抵減次年的財產交易所得。

問:但是,我能做什麼?老百姓微薄的力量,有可能抵擋資本家強大的遊說勢力嗎?

答:倘若我們都保持沉默,倘若六大工商團體的「建言」都一一實現,那將是一個極其恐怖、難以想像的世界。經濟部已經替資本家擬出「新產業三法」,幾乎涵蓋了原「促產條例」中的所有租稅優惠,等於是「課多少,補多少」。除此之外,六大工商團體還加碼喊出:
1.調降個人綜合所得稅;2.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10%;3.取消最低稅負制;4.兩稅合一設算扣抵制改為股利免稅法;5.調降遺贈稅。

以上專有名詞雖然不好解釋,但我們也可以猜到,資本家趁著稅制要改的契機,不僅企圖把多課的稅通通拿回來,還獅子大開口多要很多不屬於他們的利益。難怪工總的「減稅」廣告可以不惜成本,長時間、密集、多管齊下地播送,企圖對人民洗腦。假設我們預估廣告要花的成本約一億元,那麼每年回收的「利潤」至少也在一千億元以上。天底下還有更好賺的生意嗎?

但「人民力量」沒有我們自己想像的薄弱。理由是:大多數人民對於稅制不公的情形都有了解,人民不是笨蛋。沉默不代表麻木,憤怒其實藏在心中,只缺集體發洩的管道。

《天下雜誌》最新的民意調查可以佐證:

*61%的民眾認為,目前台灣稅制最迫切而要改革的問題排序,仍然是讓要有錢人多繳稅,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

*64%的民眾主張企業所得營所稅率 25% 應不變或提高。

*證券交易所得稅是否恢復課徵?民調顯示有54%的民眾贊成恢復課徵,遠高過反對者的30%。

*相較於近來不斷播放的「減稅」廣告,近 5成民眾傾向擴大政府,認同政府應抽較多稅,並投資在教育、社會福利與照顧窮人;有 47%的人認為減稅只會使有錢人愈有錢,窮人愈窮,僅有 34%的民眾認為政府該減稅。

這股沉默的力量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宣洩出來,也是非常可觀,因為它會帶來強大的共鳴,任何政府都不敢忽視。公平稅改聯盟預定在12月中旬舉辦遊行,讓政府知道我們的心聲。目前幾乎所有報紙的社論都支持公平稅改理念,現在只缺人民自己站出來說話,讓輿論進一步帶動更熱烈的討論,讓真相彰顯,讓社會的集體理性發揮作用。這場運動的訴求是公平正義、是人民的生存權、是下一代不要揹負我們這一代債務的「世代正義」,它超越藍綠、不是嗆馬,也不是挺綠。事實上,政府目前對於稅改還沒有做出任何最終結論,遊行其實可以提供政府強而有力的民意支持,抵擋資本家無理的需索,讓政府做出對的決策。這個運動如果有顏色,它的顏色應該是彩虹!

(本文由全國產業總工會提供/作者為永豐銀行產業工會總幹事)

原出處連結

消費券

以前經濟系的老師告訴我們:「美國人在菜端上來時會問『牛肉在哪裡?!』,我們念經濟學的,要問『成本在哪裡?!』」

台灣的新聞很有趣,特別是電視新聞。當經濟持續衰退,陳雲林來台造成的餘波未平(國際主權,責任歸屬,國民兩黨支持者的分裂,及野草莓學運等等),教官政風又回到校園的時候。行政院只不過拋出一個消費券,電視新聞就到處報導民眾笑呵呵,一副舉國歡慶政府送紅包的樣子。

消費券,成本在哪裡?!

請告訴我這些媒體報導不是真的,只是某些記者呆頭,千萬別告訴我台灣人真的那麼單純可愛!政府收了我們那麼多的納稅金拿去補貼財團,國家靠舉債負擔社會福利與公共建設,今天不過是發一些零頭給人民,就能換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喝采?

-----------
華爾街日報:消費券太輕率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本報香港二十一日電】

2008.11.22 02:23 am

對於台灣發放3,600元消費券,華爾街日報亞洲版21日的社論批評這是一種「輕率的計畫」(harebrained scheme),不僅收效甚小,而且債留未來,倒不如減稅與改革缺乏效率的法規制度,才能真正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

該社論指出,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滿意度已經跌到20%出頭,他可能希望藉消費券轉移選民注意,不去檢視在馬政府治下經濟萎縮、股市腰斬的事實。

對於馬政府所估,消費券可在明年促進0.64個百分點的國內生產毛額增長,華爾街日報亞洲版非常懷疑,因為經濟狀況不佳的消費者傾向把消費券用在不得不花的錢,然後把「多出來」的錢存起來。

社論批評,消費券僅是馬政府欠缺思慮的政策之一,其他還包括股市禁止放空到年底,以及動用150億美元政府基金進場護盤股市。這些可能都是當下在政治上受歡迎、長遠來說卻對經濟不利的政策。

亞洲華爾街日報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