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5

環保署門口的演唱會



有一陣子沒去環保署了,對於蘇花高近幾個月高潮疊起的戲碼,看不懂,也不知道能做什麼。前幾天問了一下學妹今天能幫忙什麼?學妹說:「來聽音樂就好。」

阿?原來今天的行動,是來自花蓮的年輕人,在環保署門口開音樂會為環評委員打氣加油,聽起來好有趣。

早上八點就到了環保署(竟然搬家了我都不知道)現場的氣氛時而歡樂,時而感性。沒有絕對的訴求,不是支持,也不是反對。唯一的訴求,就是反對不經討論,貿然的把蘇花高當作萬靈丹。

見到了許多熟面孔,一些老前輩,幫忙做些家庭手工業(釘傳單之類的),然後就是隨著音樂拍手。

隔著不遠處,由花蓮縣議員帶頭的群眾坐著遊覽車上來,拿著麥克風喊話,堅持花蓮一定要有蘇花高。只可惜,他們聽不到音樂,而我們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我拿下綁在相機上的布條,走了過去,看到許多阿公阿嬤頭戴整齊一致的馬蕭競選帽子,有些舉著布條,有些在後頭抽煙,開槓。按了幾下快門,我又走回演唱會那邊。

一邊高舉花東青年的名號,另一邊高舉花蓮選民的心聲。對於這兩邊是否真的有可能坐下來「好好溝通」,我抱著懷疑的態度。老實說,我認為今天兩邊的態度都太封閉了。

遊覽車那邊,一位議員高舉著自己的身份證,強調自己是花蓮人,這是他們一貫的論述模式:花東不是邊陲,不應該比西部弱勢,西部有的,我們也要有,而且除了花蓮人之外,其他人沒資格發聲。這種東西部對立,家務事由家人決定的邏輯,綁架了群眾的理性,把一項公共議題扭曲成少數符合特定條件才能談的小話題。使得蘇花高的議題始終停留在支持與反對、花蓮人正統身份、以及東西部競爭二元對立層次。

同樣的,演唱會這邊,雖然訴求是理性公開的討論,但是之前的一系列行動,卻仍是訴求「花蓮青年」站出來。面對警察封鎖線另一端的阿公阿嬤們,除了把他們當成被「動員」來的群眾之外,就是漠視。演唱會很high,但是我仍然沒有看見多元意見的加入,衝突團體彼此之間的溝通。我在想,或許不要那麼強調「青年」,既然要公開討論,就先從家人、老師開始吧,邀他們上來台北聽演唱會呀!或者讓隔壁的議員也能上台講講話,就算是發生衝突,那也是溝通的一種形式,總是比漠視好些吧。

接近中午時,我起身離席,搭公車回辦公室(早上算是半蹺班)。

下午就看到中央社這則新聞:
環評大會決議蘇花高環差案退回交通部 2008/04/25 13:16:10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二十五日電)經過近十年討論,前後召開十五次會議,蘇花高速公路應否興建爭議今天暫告一段落。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議今天決議,「蘇花高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因有上位政策不明、專業問題未釐清等問題,全案退回交通部,待政策及專業問題釐清後,再送環保署審查。


看來蘇花高這經過了這數十年的發展和爭議,乎告一段落了(爭議很多,新政府應該不會笨到在短時間內重提)。慶幸的是,沒有貿然做出興建決定,在討論不足的情況下就決定了我們的未來。遺憾的是,蘇花高這十幾年來給予花東人的期盼、失落、撕裂,該要怎麼彌補。還有不蓋了之後呢?政府對於花東長期的願景和規劃,現在似乎也還不夠明朗。

不禁又想起幾年前,剛聽到烏來三峽案道路開發被拍案否決之後的感想:每年都有這麼多因為各方努力而「被否決」、「不存在」的大型工程。這些心力投入之後,留下了什麼?創造了什麼?假如沒有促進理解,累積經驗,是否就只是一場正負相抵,零和的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