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8

山裡的時間

再次確定,我不能離開山太久。
不是第一次,下山後坐在車上,覺得世界的步調太快。
長程健行不會有這種感覺,只有爬山才有。
或許是因為視野不同,也可能是因為爬山時需低頭。
專心呼吸,專心走路。
認真的面對眼前的路,認真的對抗想放棄的意念。
山頂從來就不是終點,終究是要下山。
但這一上一下的時間,卻是跟吸氣吐氣一樣珍貴。

(背上的小Mika睡著了)

2013-01-01

2012 to 2013


2012要結束了,2013即將到來。
這一年以回台灣跟阿公道別開始,以迎接家裡的新成員Mika結尾。
年初通過了資格考,但年尾論文計畫上比預期的慢了一些,仍然有太多需要成長跟學習的地方。
參加了三個研討會,第一次看到沙漠,第一次當panelist。
發表了三篇期刊論文,拿了一個最佳研究獎 (獎金被我拿去買高級耳機)。
今年也開始申請教職了,希望明年初會有好消息,確定下一階段在哪裡。

新年對自己的新希望就是能夠不斷的挑戰自己,跌倒也要立刻站起來,更成熟,更認真。不要落入論文發表漩渦,忘記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另外就是希望世界和平,核四不要蓋了,台灣公民社會能夠逐漸成熟,不要被這一年的許多倒退路打敗,要團結,持續努力。

2012-10-23

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 以前爬山撤退的時候常常想到這句話。 既然盡了最大的努力,老天還是要我轉彎,那就轉吧!

2012-06-13

研究與教學

開始教學以後,更覺得大學獨尊研究的風氣很不公平。我同意研究是大學教授不可或缺的能力,但我同時也覺得研究跟教學相輔相成。我不相信有老師研究做不好,卻教得好的。在大學教學需要大量的研究基礎,讓老師能夠不斷傳授新的知識。同樣的,只會做研究,卻沒辦法把專業傳播給社會,則是自我限縮大學教授這個位置的影響力。研究是教學的基礎,因為做研究,我們閱覽大量的文獻。透過研究,我們可以測試新的理論,或檢驗舊的理論是否過時。因為有做研究,所以我才會不斷有新的內容可以教學生。而教學,則是把研究成果傳播出去的一個重要管道。因為教學,我們必須把習以為常的專有詞彙弄得更透徹。透過教學,我們可以檢驗自己的盲點,同時啟發學生加入這個社群,或把所學應用在他們未來的領域。

我有時候甚至覺得教學對社會的影響力遠大於我們的研究。我們做社會科學研究的不像工科一樣可以直接製造某項發明。我們的研究成果常常是一套理論,一種論述,或更多問題。這些東西也許會被應用到設計,應用到政策,也可能鎖在圖書館的昂貴資料庫裡乏人問津。但教學不一樣,我們是直接面對一個個學生,我們教的內容,我們跟他們的互動,都可能影響他們進社會後的待人處世。因為這樣,我明知道自己花太多時間在備課跟檢討每一堂課,但我覺得教學絕對不可以怠惰。

我很幸運的遇過一些啟發我的老師,這些老師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僅讓我喜歡問問題,喜歡發掘問題的答案,也讓我學會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也遇過許多很混的爛老師,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他們給了我什麼,因為我幾乎都翹他們的課。這樣的爛老師在我生命中形同空白,沒有存在感。我不想成為沒有存在感的人,所以我希望透過認真教學一點一滴,一次一個班級來改變社會。期望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份熱忱。

2012-06-07

鳳凰城ICA之行

一年一度的大拜拜,去在波士頓,今年在亞歷桑納的鳳凰城。鳳凰城是美國第六大城,但卻出乎意料的無聊。一部分是因為這個城市腹地太大,所以沒車幾乎沒辦法行動。另一個無聊的原因則是因為碰上memorial day連續假日,整個市中心空無一人,店家也多休假去了。

由於今年底就要開始丟履歷找工作,今年參加ICA的心態跟以往很不一樣,以前只要去報告,聽一些感興趣的場次就好,並沒有要強迫自己「認識人」的壓力。今年則完全相反,聽報告成為次要目標,主要目的則是到處打聽工作機會,同時推銷一下自己。美國這種社交的方式,對於從小缺乏訓練的亞洲人還蠻吃力的。我在語言上比較沒問題,但缺乏文化脈絡,有時候他們講的笑話還是不 知道笑點在哪,以致於有時對話中會出現尷尬的沉默。 雖然如此,還是有認識一些新的朋友,算是有點收穫吧。

這是我第一次到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地帶,原本以為會熱到受不了,結果出乎意料的還蠻舒適的,熱歸熱,但不是台灣那種悶熱感,只要保持在陰影底下就可以了。

五天的研討會一下子就過去了,當中只有一天早上溜去爬郊山,還有回來前一天去沙漠植物園(結果迷路找不到)其他時間幾乎都在會場聽報告或社交。
















2012-05-19

暑期教課

順利度過暑期課程的第一週。暑假教課跟一般學期很不一樣,班上的小朋友多比較極端,一方是非常認真的小朋友,或許是想提早畢業,或許是雙修,都非常的積極參與討論。另一方則是補修的小朋友,上課不專心,在低頭看著手機傳簡訊,還不時露出奇怪的微笑。身為講師,最大的責任就是讓這兩群學習態度歧異的小朋友都感興趣,參與討論。

我覺得自己還蠻幸運的,今年班上認真的學生居多,有問有答,不問他們也想答。討論氣氛非常好,甚至比一些我修過的碩博班seminar還好。這週有些心得想說寫下來記錄一下:

1) 不要貪心準備太多教材,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討論跟練習。記得牢、會應用遠比填鴨式的塞一堆知識有幫助。

2) 時間控制要更精準。美國學生很介意下課時間,因為那是他們的「權益」,除非不得已,千萬不要讓他們晚下課。休息對學習效果也是有幫助的。

3) 不要假設大家都很會使用google,很多技巧還是要教的。

2012-03-16

旁聽大一課程

學期初接到系主任的信,要我暑假教我們系上的大一基礎課程「認識媒體」。由於這是入門課,所以基本上就是五花八門的試吃課程。內容涵蓋傳播理論、傳播政策、傳播史、傳播科技、到媒介效果。雖然很基礎,但我也不可能樣樣精通。

為了能夠教好這一門課,我這學期就開始每週去旁聽兩堂課,看現在的老師怎麼教,有沒有我可以使用的技巧或補充內容。

很意外的,旁聽大一課程竟然讓我收獲很多。

博士班訓練要求我們要成為專家,專家的意思就是我們要把一個小領域裡的理論和方法摸透。但久了之後,反而對於自己那條窄路以外的理論和方法完全不熟。旁聽大一的課程,讓我重新思考自己這個小領域在大領域中的位置,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係,以及可能的拓展方向。

理論之外,另一項收獲則是讓我能重新體會當大一新生的心態。我常會差點忘記要去旁聽每週兩次的課程,有時候也會抗拒。於是我開始想,我只是一堆工作而已,但基本上時間很彈性,這樣就會抗拒了,一學期要上那麼多門課的大一生能來上課,真的是不容易。既然他們排除了這麼多實體、心理的阻礙來上課,老師就應該要提供精采有用的內容才對阿。回想以前大學時蹺掉的課,幾乎都是老師上課閒扯的課。因為聽了也沒用,乾脆拿那個時間去玩耍或自己念書。大學課堂,是必須跟學生的其它機會成本競爭的。

我常常對台灣學者批判大學商業化的論述感到不以為然。他們說大學應該是培養思考能力,批判社會的場所,不應該成為職業培訓所,不需要做市場導向的研究。問題是,就算要傳授批判的思考能力,也要讓學生知道批判有什麼用吧?如果只是告訴學生要批判要批判,而不重視批判的實際作用,那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育。美國大學生不像台灣那麼乖巧可愛。對他們而言,每學期繳台幣幾百萬的學費來上課,如果沒辦法讓他感覺到有用的話,他們會直接退選或向學校抗議。這是我很欣賞的一點,雖然有時候他們的抗議毫無道理,但至少他們知道怎麼發聲,為自己爭取比較好的教育。

有點離題了。我覺得旁聽大一的課讓我更覺得當老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除了感受到壓力之外,也對自己比較有信心了。希望學生們能夠從我的課堂中學到有用的批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