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5

詳細政見 請見網站!

週末跑了一趟花蓮,拜訪一些老朋友,認識了幾個新朋友。
由於王阿茜星期天截稿,於是我就在家裡看總統電視辯論會。
有別於以前的主持人提問模式,今年的總統辯論會學習美國CNN跟Youtube的模式,由民眾透過影片直接向候選人提問。

各領域的問題平均分配,兩位候選人各有一分半可以回答,而後由提問人再追問一題,候選人用一分鐘答覆。

三個小時看下來,越看越不專心。

原本應該是讓民眾與候選人溝通,讓候選人之間交互檢視的辯論會。事實上卻分為兩個階段,前半由於兩個候選人都事先掌握題目,因此與政見發表沒有兩樣,淪為各自陳述,沒有交集。忍著看下去,期待後半段交互質問。沒想到內容卻盡是這幾個月吵到爛的口水,雙方都令人失望。

比較有趣的是,兩位候選人在回應時都會不經意的用「所以我們規劃了XXX方案,詳細內容可以在網站上看到。」來為講不完的內容做結。

有點類似這一兩年內越來越多20秒電視廣告以「請上網搜尋XX」做結(通常畫面會顯示一條搜尋列,然後輸入XX),顯示民眾與媒體的關係已經在改變了。

過去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必須在電視這種單向式的媒體上,用最簡短的時間陳述龐雜的概念,結果就是偏頗或是去脈絡的內容。隨著網路的普及,上網人口增加,現在的電視辯論會,不再可能像尼克森vs甘乃迪的時代一樣扮演左右中間選民的關鍵要素。

這次的電視辯論會上可以至少看出兩個趨勢:

1.端菜單不端菜:mr.Ma在這次辯論會上時間掌握得很精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利用「菜單式」的陳述策略,「想吃西餐,請看第一頁,中餐的話在第三頁」。不用將內容全盤拖出,只需要用菜名和頁碼回應問題即可。這種陳述方式的優點是,可以避免因時間限制而無法完整呈獻的困擾。但是缺點就是,這種論述方式讓辯論很無趣,你只說出菜名而已,對手總不能針對菜名質問吧?(「你說的宮保雞丁,應該改名辣椒花生炒雞肉!XD」)觀眾看得霧煞煞,也沒有達到互動的作用。總而言之,菜單式的陳述,象徵著總統選舉中主要政見戰場,由電視、報紙轉移到網路的趨勢。

2.多元民生議題地位提昇:很明顯的看見,過去總統選舉的主要議題兩岸經貿、國家定位在這次辯論會當中所佔的比例明顯下降許多。反之,這次辯論會主要的公民提問集中在環保、性別、教育、社福等議題。而兩位候選人,都顯然還不適應,多以實問虛答敷衍過去。這讓我想起美國的電視辯論會上,面對同志、邊境管制等敏感議題,每位候選人都很直接的表態,反對者有反對的條件和理由,而支持者也有他的條件和理由。很乾脆,也很令人佩服。這點台灣的候選人還真的差很遠,只會在同志的場合說支持同志,在原住民部落說支持原住民,而不敢在電視辯論會上公開表態,怎麼能讓人民相信你們呢?

台灣首次公民提問的總統政見發表,雖然不盡圓滿,但是至少也有一點點的進步吧。不知道為什麼不乾脆用現場才公佈問題的方式進行,考驗候選人的臨場反應。要不然就是依照各議題,讓候選人針對對方的政見交互質問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