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意識型態咖啡
台大經濟系教授 駱明慶
2008/1/12
自由開放的社會,甚麼意見都有,網路上的意見更是形形色色、無奇不有。最近看到一個「萬人考大學,淘汰爛大學」的活動,據說是繼「反高學費」和「反教育商品化」之後,關心大學教育的另一努力。這個活動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們就來考,考上了不去念,讓爛的大學科系沒學生,沒學生就沒財源,就要倒!就退場!」
雖然,要號召一萬人交大約一千元的報名費,花兩天的時間去考試,並且繳交志願卡,來淘汰爛大學的行動,應該沒有成真的可能性,但是這個想法的基礎,卻正顯示了我國教育體制的競爭過程,是如何形塑了勝出者的有趣心態。
這個活動所定義的「爛學校」,大約是低分就可以錄取的學校,這才構成找人隨便考考就一定錄取,輕易考上後不去念就能夠淘汰這些學校的邏輯。但是,如果這個活動真能召集一萬名很會考試的人參與,就會有相同數目的學生被排擠掉就學的機會,這樣的改變為什麼會是有道理的。
換言之,「正義使者」般的「萬人考大學」的參與者,和被排擠掉念書機會的學生,原本就分屬於考試成績高低兩端的一萬人,前者因為考試分數高而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受到納稅人高度補貼的公立大學學生,後者則是因為考試分數偏低原本就是自己付錢在念大學的私校學生。問題在於,為什麼受到別人高度補貼的人,不但覺得別人就讀的「爛大學」很礙眼,甚至還認為這些「爛大學」根本不應存在,讓這些「爛大學」裡的「爛大學生」消失甚至是符合社會正義的作為。
長期以來,看似公平的聯考制度,不但形成高分者受到大量補貼的現象,也同時讓勝出者錯以為別人付錢給自己念大學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在過關斬將的過程中產生莫名其妙的自我肯定,以為自己有權力對別人的就學機會說三道四,並認為分數低的人根本不該念大學,這也是低分錄取大學在媒體上引發許多喟嘆的心理基礎。
一個學校,只要還有人願意自己負擔成本去讀,就表示它對人們還有價值,就沒有是不是「爛大學」的問題,實在不需要旁人去擔心退場機制的問題。教育部或其他社會公益團體若真有心關懷這些學校服務學生的狀況,最多只需要做到報告這些學校在師資與教學等方面狀況的「訊息揭露」,避免學生因訊息不足而有錯誤的預期。只要學校數目夠多,品質不佳的學校就會面臨招生困難的問題,這時自然會產生一個由市場構成的退場機制。除此之外,旁人勉強製造出來的退場機制,很可能只是一種體制受益者的偏見。
2008-01-15
[轉錄]什麼是爛大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3 意見:
中山大學政經系副教授 劉孟奇的"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成本"一文提到:
"政見一經提出,當然就必須接受社會公評。不過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評論特定政見的好壞;我想要討論的是,做為一個選民,在決定要支持任何政見以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背後隱含的成本—雖然候選人通常不太願意告知選民這件事情。"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4599499.html#comments
那駱明慶教授提出的
"市場的競爭才是最好的退場機制"
那駱教授這論點背後隱藏不告訴人家的是什麼呢?
這論點的成本是什麼呢?
中山大學政經系副教授 劉孟奇的"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成本"一文提到:
"政見一經提出,當然就必須接受社會公評。不過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評論特定政見的好壞;我想要討論的是,做為一個選民,在決定要支持任何政見以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背後隱含的成本—雖然候選人通常不太願意告知選民這件事情。"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4599499.html#comments
那駱明慶教授提出的
"市場的競爭才是最好的退場機制"
那駱教授這論點背後隱藏不告訴人家的是什麼呢?
這論點的成本是什麼呢?
中山大學政經系副教授 劉孟奇的"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成本"一文提到:
"政見一經提出,當然就必須接受社會公評。不過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評論特定政見的好壞;我想要討論的是,做為一個選民,在決定要支持任何政見以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背後隱含的成本—雖然候選人通常不太願意告知選民這件事情。"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4599499.html#comments
那駱明慶教授提出的
"市場的競爭才是最好的退場機制"
那駱教授這論點背後隱藏不告訴人家的是什麼呢?
這論點的成本是什麼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