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8

[轉錄]林義傑究竟為何而跑?

一篇很有意思的投書,提醒我們要注意台灣媒體常犯的問題--自我膨脹。

relevance是新聞吸引閱聽眾的關鍵之一,記者找題目時,會盡量把該事件跟讀者做些牽連。但是千萬不能讓手段取代目的,新聞的目的,是讓閱聽眾瞭解事情的樣貌,越完整越好。用相關性吸引閱聽人,然後將完整的內容傳遞出來。如果到頭來變成只報導相關的部分,把其他面向都剔除掉了,就是誤導讀者。

當前媒體這種表現,對改變社會現狀實在沒什麼幫助,只凸顯了我們普遍的自卑心態。

-------
林義傑究竟為何而跑?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聽到林義傑長跑穿越撒哈拉沙漠時,筆者還在飛機上,不論是機上的中文報紙,或是機場巴士裡的電視新聞,給筆者的印象都是:一個台灣勇士孤獨的背著國旗,寂寞的在沙漠裡「為台灣而跑」!

等回到家中,發現英文新聞都沒有提到所謂「台灣精神」,反而清楚寫著共有三名跑者參與此壯舉;更重要的是,這活動是由影星麥特戴蒙發起,目的是為慈善機構「非洲之水」拍紀錄片募款,在非洲提供乾淨水源。
我們的新聞怎麼了?為什麼完全聚焦在所謂「台灣之光」上面?我們的閱聽大眾怎麼了?有幾個人關心林義傑究竟為何而跑?

台灣的邦交國多在非洲,因此林義傑在非洲長跑格外有意義,若台灣真關心非洲的黑朋友,就應立刻效法其他國家,宣佈跨國慈善捐款可抵稅,用實際行動支持林義傑這項長跑活動的真義。從林義傑的相關報導就可看出我們國際觀之狹窄和偏頗,拿時間與空間的座標為喻,台灣人的眼界似乎出不了腳下的原點;可是,對外面的世界不瞭解,又對歷史沒興趣,怎能看清未來要走去哪裡?

媒體亦隨波逐流,國際新聞往往只剩下兩種,不是瀛寰搜奇式的零碎報導,就是戴著「草根色」的眼鏡,把「無關」台灣的部分過濾掉的新聞。筆者查詢剛揭曉的柏林影展,卻幾乎找不到國內的報導,因為台灣沒得大獎,新聞就懶得報了!長此以來,我們根本不知道別人已經進步到什麼地步,發生亞運金牌目標打對折的誤判,或是國片到了世界各影展繞一大圈仍空手而歸,也就不足為奇了。

缺乏國際觀的現象發生在學界就更令人莫名所以,現在網路發達,全球資訊都在指尖的滑鼠下面,國際觀應該非常靈通,可是就在春節前,我還批改了幾篇弄不清拿破崙是哪個時代的卷子,也遇到託我在曼谷購物的商科老師,竟然不知亞洲各國貨幣已升值大半年,台幣得倒貼才換得到等額泰銖的情形。

以林義傑的新聞來說,又有多少人喊得出另外兩名跑者的名字?遑論「非洲之水」和類似的非政府組織。
說實在的,台灣把「綠色外交」、「永續發展」等標語喊得很響亮,但當國外的組織身體力行,發起替非洲找水源的活動,台灣卻冷落了活動的主旨。林義傑已返台,媒體炒作的方向不外乎大英雄一路上聽什麼歌解悶啦?穿什麼鞋啦之類!然而,「究竟為何而跑?」將是我們問自己、問媒體、問林義傑的重要問題!

2007-02-27

Fancy Frontier開拓動漫祭



去年在唐山買了一本介紹cosplay的書,意外的開啟了我妹對於cosplay的興趣。而我也在他的介紹下開始注意到cosplay的創意和樂趣。

以前唸大學時,每隔一陣子,校園裡就冒出一群忍者、布袋戲、還有小羅莉。有時候我會故意騎腳踏車竄過人群,看看有沒有認得出來的漫畫人物(本人看過的漫畫屈指可數)。除此之外,這些人在做什麼,這項活動在幹嘛,我完全不了解(連cosplay和同人誌到底一不一樣都搞不清楚)。


今年二月的FF9剛好在收假前兩天,利用吃完午餐後的時間跟老妹晃過去瞧瞧。

雖然很多人對於cosplay不以為然,認為這些人花那麼多時間(和金錢)玩這些幹嘛。但是我卻覺得很棒ㄟ。cosplay從選擇角色到製作道具,沒有一個步驟不是高度social的。

首先是決定你想要扮演哪個角色,接著是仔細的研究他的裝扮(很多cosplayer都會畫設計圖)。從選擇布料、材質、到用什麼技巧呈獻,每個步驟都是透過社群間交換經驗,或不斷的trial and err,才能完成。道具完成了以後,不穿出去玩又有什麼樂趣,所以就要約些朋友一起出去拍拍照,甚至互相配合演出漫畫情節,然後再開開心心的到KFC或麥當勞喝飲料聊天。

說實話,我覺得玩cosplay比打電動還要健康(出自於一個玩家的心聲)。

說不定今天在台大體育場外面的魯夫(海賊王主角),未來就是下一個溫慶珠。


fancy frontier
wiki上的cosplay
wiki上的同人誌

2007-02-24

旁觀他人之痛苦











利用年節期間看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我特別容易被像「盧安達飯店」這一類based on a true story的電影或書籍吸引?既然已經是電影,故事的真實性根本不重要吧?

我自己的解釋是,一方面,真實故事給我一種「學習」的快感,「不只是娛樂,還能增廣見聞呢!」另一方面,或許知道故事裡的苦痛曾經在某地發生過,更能夠觸動我的同理心,引發情緒。

蘇珊˙桑塔格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呢?

「世人對某些戰爭慘況的知覺其實是建構出來的,而建構的工具主要是攝影機記錄的照片。」透過記者的眼睛,世界各地的苦痛成為我們每天配三餐吃的影像,這些影像到底跟我們說了些什麼?我們為什麼一邊罵,又目不轉睛的看?

其實攝影本身就與驚嚇(shock)脫離不了關係,我們判斷一張照片的好壞,往往是看它是否具有「張力」,或者捕捉了布列松式的關鍵時刻。

照片同時具有兩個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客觀的說「照片裡這件事情『確實』發生過」,另一方面,他又必然的有個觀點,用框架做出了主觀的選擇。另言之,照片既是真實,又是主觀的選擇。

但是無論影像裡是什麼,賦予畫面意義的,還是文字的詮釋。同樣一張士兵血肉橫飛的照片,可以被反戰者解釋成「你看,戰爭就是這麼可怕。」也可以被參戰者解釋成「你看,我軍把對手殺得片甲不留。」

「照片給予的是複雜的訊息。它呼籲:制止此事。他也驚嘆:多壯觀阿。」

旁觀他人之苦痛,不只滿足了我們偷窺的快感,更讓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暗自竊喜,「還好我不是身在那裡。」

「我們感到憐憫,指的是我們感到自己不是釀造災痛者的幫兇。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無辜清白,以及我們宛如真切的無能為力感。」(好犀利!)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後現代大師布希亞曾經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寫過一本《戰爭從未發生》指出現實已經退位,一切都是媒體上的擬相罷了。

蘇珊˙桑塔格卻對這樣的解釋不以為然,她仍相信照片雖然無法精確的傳遞訊息,並且必然會被曲解。但是不能因此抹煞這類攝影的主動性

「照片說:這是人---熱切地、自以為是地---能做出的行為,不要忘記!」蘇珊˙桑塔格更進一步的提醒我們,「不論何時何地,人都在做些可怕的不仁之事。」

無論影像激起了多少的憐憫,這些情緒都會隨著遙控器或書頁的翻動,而消逝。除非行動,否則無論遠近,我們永遠都是「旁觀者」。
=========

我非常不會寫書摘,算是把問題丟出來吧,為什麼based on a true story那麼重要呢?

2007-02-16

狗狗猩猩大冒險


日本人真的很奇怪,怎麼會想到製作一個猩猩牽著狗狗到處玩的節目。

嘿 不過我第一次看到這個節目就愛上他們了,不管多忙多煩,小龐跟詹姆士呆然的表情(其實是有點衰相的表情),總是能讓我開懷大笑,這完全就是治療系節目嘛!

以前常常會轉給阿公看,雖然阿公聽不懂國語,但是一樣可以看得很開心,可見他真的是一個老少咸宜的節目。

我:有出精裝版DVDㄟ!
王阿茜:你該不會想買吧?
我:會阿,我是他們的粉絲呢!
王阿茜:............

過年期間,待在家裡的話,推薦狗狗猩猩大冒險XD

官方網站

sample

2007-02-15

永續發展

真是受夠了,一堆官員和企業整天把永續發展掛在嘴邊,想的其實是如何讓政府和企業「永遠」賺錢。

回顧「永續發展」的定義,最常被引用的是在1987年聯合國發佈「我們共同的未來」聲明中的定義:「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當中三大原則為:公平性、持續性以及共同性。
公平性指的是區域間的正義原則,不能因為某些人需要更多,而犧牲其他地區享用的權利。持續性則是指世代間的正義原則,不能因為現在的超荷使用,而犧牲了未來的資源。最後一項共同性,則是指各區、世代間,彼此命運休戚與共的關係,必須共同承擔責任。

事實上,「永續發展」是一個環境至上的觀念,強調任何的使用行為,都不可以超過環境承受力的限制。

(還是英文的sustainable development比較清楚,sustainable很明顯就是承載力的概念,而不會被濫用成永無止盡的發展...)

2007-02-13

[轉錄]混亂管理學 激出新創意

我的桌子很亂,隨時堆滿了書本、剪報、字典、飲料盒、還有玩具....所以看到這種文章就會很有認同感XD
===============
2007.01.31/ 天下雜誌第365期 作者:辜樹仁

桌子應該好好清一清了!」當你看到自己的辦公桌,也許心裡正在嘀咕著這一句話。心想自己的辦公桌如果能維持整潔,辦起事來一定更有效率。通常老闆也都會要求自己的員工,要維持辦公室的整潔,讓客人留下好的印象。美國通用汽車與優比速快遞公司(UPS),就有明確的辦公室整潔規定。

換句話說,大家似乎已經認定混亂、沒有秩序是不好的,使大部份人都對自己不夠整齊乾淨,或是公司組織混亂、規劃不足,而有些罪惡感。美國人每年就花了幾百萬美元給顧問公司,協助自己的公司建立一個嚴謹、有秩序的組織。

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管理學教授亞伯拉遜(Eric Abrahamson)與統計學家弗里曼(David Freedman)最近合寫的新書《完美的混亂》(A Perfect Mess)認為,大家都忽略了其實允許適當程度的混亂,是一件聰明的事。這不僅可以應用到個人及企業組織上,工作流程的設計,也可以派上用場。從家裡到辦公室,從個人到社會,混亂有時是有幫助的。

美國波士頓近郊一家與眾不同的書店New England Mobile Book Fair,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在這家書店裡,書籍的排列並不像一般書店一樣以內容分類,而是出版社將書寄來之後,員工就直接將一整箱的書堆放在同一個架上,不再進一步整理分類。整個書店就這樣到處堆滿了沒有分類的書籍與箱子,一眼望去就跟倉庫沒兩樣。儘管雜亂無章,但書店的年營業額卻可以達到一千萬美元,比附近邦諾(Barnes & Noble)、博得(Borders)等四家大型連鎖書店還要高。原來,New England Mobile Book Fair因為不需要雇用大量員工整理書店,省下大筆經費,可以壓低價格。

另外,他們也發覺,顧客其實很喜歡在雜亂的書籍叢林中,自己尋寶,因為這樣可以發現一些平常不會注意到的有趣書籍。

New England Mobile Book Fair的成功,其實就和要不要花時間維持辦公桌整潔的道理一樣。

桌子混亂有好處
研究人員發現,一張混亂的桌子,更真實地呈現了一個人的工作型態與習慣,有時辦事效率會更高。因為,整理辦公桌的時間被省下來後,可以拿來做決定或聯絡客戶等更重要的事。也就是說,維持整潔是要付出成本的。

而且,在一張不是很整齊的桌上,重要與急迫的文件通常都會堆在最上面。不是很重要的,就會被埋在裡面。調查結果證明,認為自己桌子非常整齊的人,比桌子不整齊的人,多花了三六%的時間找東西。

桌子混亂的另一個好處,是有時可以帶來意外的創意。因為在混亂的桌子上,常有毫不相干的文件堆在一起,有時可以發現意想不到的關聯性,幫助你產生新的創意。這在整齊的桌上,可能就不會發生。美國人力資源公司亞吉龍(Ajilon Office)的調查就發現,教育程度、薪水、經驗愈高,桌子就愈混亂。

混亂管理學除了可以應用在個人身上之外,也可以應用在公司營運上。

混亂可增加企業彈性
美國一家航太公司Scaled Composites不像一般企業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標準,總喜歡不按牌理出牌,時常聘請毫無相關經驗的人,因為他們總能發現公司內部員工無法察覺的問題。就是在這一批人的幫助下,Scaled Composites成功開發出美國第一架民間自行製造的太空船。

制定企業策略時,最好也留下一些混亂的空間,讓公司可隨時因應市場變化做出調整。

美國奧勒岡大學商學院教授史塔巴克(William Starbuck)認為,過度遵守自己訂定的策略,有時會為公司帶來傷害。因為,市場充滿了太多像油價波動、新科技應用、戰爭等不確定性因素,而且競爭對手會想盡辦法發覺你的下一步是什麼。所以,策略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混亂,可以增加企業營運上的彈性。

另外,就像混亂的辦公桌一樣,創意在一個太有秩序、太規律率的環境下,很難被激發出來。微軟的軟體設計師,過去都會定期開會討論新想法。但新任技術長歐席(Ray Ozzie)上任後,就將本來死板的做法,改變為隨時隨地利用大家面對面的時間,彼此討論、激發新的想法,隨時抓住瞬即消逝的創意。

雖說混亂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但這並不是說可以無限制的混亂,或是所有事都不需要規劃。混亂與整齊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如果個人工作或是公司營運愈來愈順利,就可以繼續維持目前的混亂程度。如果事情變糟,可能就要好好整理一下,換個方式。就像混亂的桌子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但也不能亂到沒有工作的空間。

2007-02-11


又過了一個冬季,院區裡的老老少少,相約來吃米粉、看電影。

春天快來吧,盼望開滿紅花的樹梢。

2007-02-09

消滅蔣公銅像=打破威權?


大溪慈湖旁有一座不大也不小的公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各地的蔣公銅像紛紛被趕出家門,流浪到這裡。每一天,天剛亮他們就醒了,沒有管家服侍,流浪蔣公們只能互相微笑,聊聊過去的輝煌時光。

偶而會有老師帶著小朋友來這裡玩,對孩子們而言,威權、戰爭、二二八,都像神話故事般的遙遠。除了在公園裡追逐和爬上爬下以外,小朋友們也不想管這位光頭老伯伯是誰。

日落時,小朋友要回家了,騎在馬背上的蔣公向小朋友揮揮手,「下次還要來玩喔。」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藍綠兩邊無聊政客的口水攻防來到了慈湖,228當天台灣各地的蔣公銅像都要拆除。

其實我贊成打破威權的想法,但是消滅圖騰不等於打破威權。

我反而認為應該將這段荒謬的歷史留下來,作為今天的對照。因為我認為,唯有記得那段過去,我們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創造了什麼?又承襲了什麼?

跟老蔣時代比起來,言論自由、公民投票、政黨政治是台灣民主的進步,但是也創造了很多新的問題。

跟老蔣時代比起來,權力壓迫、貪污腐敗、官僚文化卻未曾改變(官大學問大,部屬只會阿諛奉承)。

在虛假的消滅圖騰之外,我們是不是應該更認真的去打破現在還活跳跳的各種威權壓迫?

2007-02-06

尾牙


尾牙結束了!

從一個多月前,被半騙半哄的拉進熱舞表演團。每個星期二、四的晚上,無論截稿日與否,都固定到大會議室集合。八個人合力把桌椅搬到走廊上,熱身,練舞。

從第一次練習時同伴間彼此都不熟,到最後一次練習後,大家坐在地上幻想正式上台時的情境,然後大笑。

終於,穿著精心設計的服裝,站在布幕後面。外面的群眾隨著我們練舞的花序影片歡呼,要上場了!

音樂還是一樣跳了一截,但是我們沒有亂,說實話,到後來我真的好感動,好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表演。在舞台上我不自覺的笑了,大家真的很棒!

回家以後,想到以後不再有固定的「體育課」,可以跟大家打打鬧鬧,忽然有點惆悵。晚上躺在床上,耳邊傳來的卻是音樂的節奏。

1234 2234 ~GOGO ANGELS~

2007年尾牙落幕,下台一鞠躬!

2007-02-04

[轉錄]貧窮背後的圖像

張翠容是中國最著名的戰地記者之一,曾為BBC等許多國際新聞媒體做過深度報導,並且隻身進入印尼暴亂、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戰地採訪。

為什麼會轉錄這篇文章呢?因為他點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貧窮絕對不是一種客觀的狀態,而是一種在權力關係下的相對狀態。
當我們看到古巴人只能吃得飽,而吃不好時。我們是選擇搖搖頭,口頭上說「好可憐」,心中卻暗自慶幸自己生在台灣。還是進一步去瞭解,並且發現在貧窮表象的背後的深層原因,事實上美國的經濟封鎖也是促成古巴今天這樣子的重要推手。

社會上很多不公義的壓迫都是這樣子的,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少數人在做無理的抗爭。但是唯有當我們還原到他們的背景去瞭解,才能真正體會他們的心情,並且認識事件的始末。
-----
2007.01.29  中國時報

貧窮背後的圖像


張翠容

每一趟旅程,都是一種學習,但這也得視乎你抱有怎麼樣態度,是尋幽探秘、獵奇一番?還是作出選取性的觀察,以求印證自己偏頗的刻板印象。

最近,閱讀了《中國時報》有關古巴專欄評論和專題報導,由於我也曾到過古巴採訪,這自然吸引我的注意。遺憾地在報導裡似乎看到一種通病,一種從自以文明高度觀照發展國家一種不自覺的傲慢,作者自許身負揭開古巴神秘面紗的任務,但古巴如何神秘?把面紗揭開之後,卻不外乎是獨裁統治、打壓人權、扼殺自由等老掉牙的論調,然後再驚訝於古巴的破落、貧窮,好奇他們在二十一世紀還要分配糧食,哀嘆他們雖吃得飽,但吃不好……。

最令我困惑的,就是還要站在道德的高位,指責左派盲目擁抱卡斯楚,並苦苦思量社會主義中計劃經濟的局限。

可是,貫穿整個系列,幾位作者似乎未能面對美國對古巴的封鎖和經濟制裁,以及這等政策對古巴社會所造成的衝擊與扭曲,我提出這一點,不表示我是一個瘋狂反美人士,而是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事實,這個事實正正解答了為什麼古巴不分配糧食不行,經濟不計劃也不行,人們能夠吃得飽已比其他拉美地方進步,還要求吃得好,只不過反映作者在富裕世界生活得太久而產生的無知與天真。

要知道,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封鎖,是近代史上一次最嚴峻長久的制裁,聯合國在去年十一月作出第五次的遣責,指這是殘酷與非理性的,而歐盟亦早要求解除封鎖,讓古巴得以進行應有的改革。

布希政府不但沒有理會,數月前更成立專責小組加強制裁力度,除規限古巴裔美國人回鄉探親每三年不得超過四十日,每日不得花費五十美元,當然也不能匯款接擠古巴親友,如有違規者,所面對的刑罰是監禁十年與罰款一百萬美元,而有關刑罰更擴展至所有試圖踏足古巴的美國公民和美國公司及旅行社,外國公司也不能倖免。例如輸入美國的外國麵包要證明裡頭沒有一顆古巴黃糖,又或外國汽車不可有古巴一口螺絲,早前荷蘭加勒比海銀行,便由於與古巴有貿易關係而給列入美國黑名單。明顯地,制裁政策已從雙邊涉及到多邊關係。

美國與古巴只是一海之隔,革命前的古巴出口美國與入口美國貨品,佔總貿易額高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之間,革命後不久,即面對封鎖政策,對古巴所造成的震盪不言而喻,這迫使古巴投向蘇聯的經援,蘇聯倒台後,經濟再次進入嚴冬,不得不另尋出路。

此外,制裁亦扼殺了科研、社會、文化的交流。去年有一百名美國科研人員便給美國政府阻擋前往哈瓦那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而古巴衛生部部長去年亦受阻前赴美國參與聯合國屬下的泛美衛生組織會議,在此相信台灣人身同感受吧!

這同時亦波及到古巴的文化產業,例如Salsa是古巴於五十年代在紐約流行的音樂品牌,制裁後便無法進一步發展,作曲家自此未能獲得版權稅,如今Salsa真正的根源亦湮沒在制裁的後遺症中。

當然,美國的封鎖政策不能就成為我們漠視古巴人權狀況的藉口,一如美國不能以古巴違反他們的民主人權標準,就肆意對古巴人民進行集體性懲罰。在歐美的左派圈子裡,早已對上述兩者不時作出抗議聲音,指出打擊美國右翼政權企圖利用古巴異見分子顛覆古巴的最佳辦法,就是改變現行的高壓政策,建立適合古巴的一套開放制度,吸納與尊重異見聲音。其實,在這方面,古巴近年已在漸漸轉變之中。

但,作為觀察者,我們無需忙著用放大鏡,單單看到卡斯楚的獨裁和社會主義陋習的一面,卻無視在獨裁、破落與貧窮背後一個更大的圖像,這使我不期然想到戰前的伊拉克,當布希政府全速開動宣傳機器,把所有「壞事」都算在獨裁者海珊身上,以合理化戰爭的時候,有誰敢說海珊沒有大殺傷力武器?可是,我們所追求的,是事實,不是「政治正確」。

(作者為香港新聞工作者)

2007-02-03

"wii" would like to play


任天堂推出的新廣告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回家時忽然很想看書,就到附近的書店買了兩本,一本是上個月在機場翻了幾頁的科普書,另一本則是很有名,我卻沒有讀過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因為這本比較短,躺在床上一口氣就看完了。書摘的部分上網找就一堆,不再贅述,來講講感想吧。

作者用的句子都很簡單,但是這種簡單的句子卻讓讀者有更多的解讀空間。

牧羊少年拉了一下厚重的外套,簡單的一句,「我們必須隨時因應改變,所以,那件夾克所帶來的重量跟溫暖,都同樣是值得高興的事。」就好像隱藏了許多道理。

(不洩漏劇情寫感想好難...)

這本書最著名,也不斷重複的一句話,就是「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但是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老國王指著路上的麵包師傅,說他以前也曾經想要旅行,但是他決定先存些錢再去。當然麵包師傅也曾想過當牧羊人,但是顧慮到外人的眼光,而選擇當穩定而體面的麵包師傅,最後他始終不曾去旅行。

「他從來不明白,人類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去完成他們的夢想。」老國王說

好震撼的一句話!其實我們不都是這樣,包著厚重的外套,害怕未來的不可預期,相信唯有握住當下擁有的,才不會失去,但是卻忘記我們早已經偏離原本自己的目標。

小時候我曾經立志要當化學家,每天在院子裡玩些簡單化學實驗(用蘇打粉加醋做火山等等)。在國、高中時,我最大的願望變成當國家公園巡山員,我的畢業紀念冊上面寫滿了同學的祝福,「祝你如願成為國家公園解說員。」

聯考後賭氣在志願卡上填滿商科,上了經濟系(不信自己無法克服數學),第一個學期就因為記錯時間,期末考缺考,微積分被當。之後就是拼命玩社團,考上新聞研究所,一路莫名其妙的當上了記者。(當上了麵包師傅Orz...)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完成夢想,雖然路途的長遠會不同,但是只要真正想要完成,一定可以的。

最重要的,是目標跟手段要分清楚,不要太專注於眼前的手段,而忘了真正的目標。

------
明明書名就是「煉金術士」不知道為什麼翻成這個名字。

喔對了,其實這是一本寫得非常棒的傳教書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