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4
2006-10-23
雜記
10月22日<經濟日報>的社論「能源稅理不直氣壯」裡面有一段話,「若是為了全球環保,我們應做的工作是減少消費而非減少生產,因此我們應對消費而非對生產課稅。對生產課稅,只會使生產移到其他國家;結果不只是我國的經濟受到傷害,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也極可能因為外國生產效率不如我國而提高。所以我們強烈反對這種損己而不利人的政策。」
經濟系的訓練,讓我完全能理解這段話,但是雖然能理解,卻仍然很感慨。在這個資本可以輕易流動,企業長腳的全球化年代,企業面對社會、面對政府的bargaining power實在是太強大了!幾乎已經到了可以為所欲為的情況,一點點的管制,一點點的約束,就揚言走人,絲毫不用負起任何社會責任。
有誰管得了企業?只能用道德勸說的方式「請」他們負起一點社會公民責任吧。
==========
週末到戲院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inient Truth),其中高爾有張投影片,是講經濟v.s環保的「假」對立,投影片裡天秤的兩端一邊放金塊,另一邊則放了一顆地球。
看完電影,其實很感慨,想起在肯亞時很多環保團體、社區團體,非常直接的說他們做這些事情,都是為了環境、生態,因為環境跟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阿!
反觀台灣,「我們當然知道環保很重要,但是也要考慮經濟發展、人民就業阿!」以及「我們當然知道經濟重要,但是環境沒了,還要經濟作什麼?」
哪一句聽起來比較理所當然?哪一個聽起來像「偏激」環保團體會講的話?
上週某個想蓋煉鋼廠的企業來找我們公司的一位記者,很自然的就說了前一句話。但是有哪一個台灣的環保團體敢直接說第二句話?「環境」這個價值不用說跟經濟放在天秤的兩端了,在台灣,除了經濟以外,人權、環境、性別、公平等價值全部都要退位,處處為了「經濟發展」大局著想。
好羨慕那些可以大聲說自己是environmentalist,而不會被當瘋子、偏執狂的社會。
2006-10-21
山林
一個朋友把他過去幾年爬山的照片做了簡單的剪輯
(這是原始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dFS8jvLH6s
看著看著,又開始想念起山上的味道。
已經一年多沒有爬山了,但是對那張照片是在哪裡拍的,哪科植物應該會出現在什麼樣的地形,卻依然很熟悉。
也曾經從關山大斷崖邊往下眺望,曾經踏在陶賽峰詭異的大石板上,曾在松羅湖畔讓露水浸濕身體,也曾貼到地面上,只為了拍一張細葉當藥。
以前剛開始開隊時,總是充滿了自信,認為只要給我一張地圖,一個指北針,沒有哪裡是到不了的。後來隨著爬山經驗的累積,還有做過一些很糟糕的決定(淋雨十小時下山、在近零度的雨天中發現帳棚搭不起來等等)慢慢打從心裡尊敬山林,以及體認到同伴的重要。
假如哪一天我決定離開這個工作,我會放自己一個月的假,前三週認真跑步練體能,然後用一週的時間,慢慢的走回稜線上,讓我塵封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緩緩張開,去感受那些山林裡的精靈。
=====
為什麼要等離開這個工作?因為有個會爬山的同事在我進公司時就跟我說:「在這裡,你在工作之間唯一能爬的山,只有陽明山吧。」XD
2006-10-20
本省人 外省人
下班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賣廣東粥的小攤販,瞄了一下菜單,除了常見的皮蛋瘦肉、海鮮、狀元及弟外,被一個奇怪的名字吸引,麗灣艇仔粥?好奇問了一下正在專心煮粥老闆,他用得意的口氣笑說那是香港的一個地名,「我們叫小船艇仔」因為這種粥都在小船上賣,自然叫做艇仔粥囉。接著老闆問我台灣話裡面的小船怎麼講?我只好尷尬的聳聳肩,說我台語不好,回去問老爸。
吃著加了豬頭皮、豬肚、肉絲、蔥花的粥,忽然想起前幾天採訪後興起的一些疑問。不知道這幾年社會上的「本土優先價值」,對所謂的外省人產生了什麼樣的認同危機?
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
高中時,有些同學會指著其他同學罵「中國豬!」
短短的十年內,所謂的外省家庭大概經歷了一場三溫暖,從認知、感受、和認同一致,忽然變成四不像。在台灣他們會因為不會講台語而被貼上貶抑(甚至敵視)的標籤,但是在他們的認知裡,他們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有什麼不對嗎?
本土認同的覺醒絕對沒有錯,只是我常常在想,這種將不符合所謂客觀標準(語言、族譜、自稱台灣人)的人都視為「他者」,加以貶抑的意識,卻會讓我們社會失去很多珍貴的多樣性。
肯亞是一個文化、種族相對穩定的國家,因此飲食、服飾也多一致,在肯亞的三週,我們每天幾乎都吃一樣的東西,燉牛肉、燉蔬菜、ugali(玉米粉做的發糕)。肯亞人大概從兩歲,到八十歲,每天都吃著相似的東西吧。
雖然肯亞菜蠻好吃的,但是當時就好想念台灣多樣的選擇,我們可以吃廣東的燒臘、四川的抄手、北京的烤鴨、日本的拉麵、美國的漢堡(肯亞沒有麥當勞),為什麼台北有這麼多選擇?這麼多變化?不就是因為台灣這種移民島的特性嗎?
拉拉雜雜的寫了一堆,其實也不是很清楚想表達什麼:P
另外又想到了一個問題,在原住民或新住民的眼裡,所謂的本省人跟所謂的外省人有差別嗎?
2006-10-14
2006-10-12
隱晦的Luck
每當別人聽到我台大畢業的經歷,以下的對話就會出現
「好優秀唷,台大菁英喔。」
「沒有啦,運氣罷了。」
「哪有什麼運氣的,一定是很聰明,又很用功。」
(微笑)
在這個強調競爭,強調個人可以靠天分跟努力改變命運的社會中,「運氣」時常被忽略,即使沒有人會否認運氣時常扮演決定關鍵,卻很少人把真的相信運氣是決定因子(這點跟經濟學有點像,不理性行為或無法掌握的因子不納入討論)。
大概還是因為「人定勝天」這個競爭的價值吧,如果有太多因子掌握在老天手裡,我們還有什麼好努力的?
王阿茜常嘲笑我,說我是靠運氣過活的。找不到要約訪的人時,就會在研討會上不期而遇。苦無官方反對意見時,立法院就忽然開場公聽會,把官方代表全部請來。說實話,我相信運氣真的很重要。
Woody Allen的電影「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就是環繞在「運氣」這兩個字,男主角湮滅證據失敗,當所有觀眾都以為他完蛋時,導演忽然來了個U turn,扭轉觀眾對於成敗的印象,讓男主角逃過一劫。關鍵?運氣
電影最後,男主角的太太終於懷孕了,他感慨的說「如果要孩子有才華還是運氣,我寧願他有的是運氣。」
--------------
忽然想到一個以前在TVBS工作的同學,看到某明星小主播所發出的感慨,「如果你讓我選擇聰明才智還是美貌,我會毫不猶豫的選美貌。」
這個社會價值真的很有趣,有些特質會被頌揚,而有些特質則要保持隱晦。例如認真、聰明這些特質會被凸顯。而外貌、運氣、人際關係這些同樣決定成敗的關鍵因子,則要避免(ex:每個明星都一再強調自己不是靠外貌、不是花瓶,而是靠努力和才華才有今天的成就 XD)。
閱讀
念幼稚園時,每天放學我媽媽一定要帶我到圖書館裡讓我看圖畫書,我才願意乖乖的回家。
念國小時,我花在卡通和閱讀的時間大約是1:1。回台灣以後更是邊學中文,邊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小說。
隨著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閱讀從來沒有終止過,但是卻越來越目的性。
在肯亞,看到放牛的小孩坐在草地上,除了看好牛羊之外,也不忘拿本書慢慢享受。而我們在肯亞的朋友,每到營地後就會換上夾腳脫鞋,開始煮飯。而燉牛肉漫長的時間,他則會坐在一旁細細品嚐他的書本。看到這些景象,忽然覺得很羨慕他們。
工作以來,時間總是很容易被打亂,即使有段自己的時間,腦子也很難放空,不去想工作。記者的資訊焦慮讓「慢慢閱讀書本」變成很奢侈的事情,總是會告訴自己,「看小說有點浪費時間,看看雜誌、電子報吧。」
雖然如此,但是這樣速食的閱讀卻很不踏實,感覺好像東西還沒有在腦中沈澱,就急著拼命塞新東西進去。
週末偷閒到烏來走走,下山時王阿茜忽然說想找個地方看看書,「這樣才會感覺有放到假。」
於是我們就回家抓了兩本書(其實我有好多買了,卻從未看完的書...),到附近的丹提咖啡坐下,靜靜的閱讀,一直坐到咖啡店拉下鐵門。走出咖啡店時,覺得心情好放鬆,心理好充實,「以後我們天天都來閱讀吧!」我提議,「那要找個有時間慢慢閱讀的工作阿。」王阿茜立刻澆我冷水。唉唉 什麼時候才能跳脫漩渦,找回生活的平衡呢?
要練習放空自己,多看書,減少上網瀏覽網站或bbs的時間。
2006-10-08
原地踏步?
2006-10-07
Nobody else here baby
No one here to blame
No one to point the finger
Its just you and me and the rain
Nobody made you do it
No one put words in your mouth
Nobody here taking orders
When love took a train heading south
Its the blind leading the blond
Its the stuff, its the stuff of country songs
Hey if God will send his angels
And if God will send a sign
And if God will send his angels
Would everything be alright
God has got his phone off the hook, babe
Would he even pick up if he could
Its been a while since we saw that child
Hanging round this neighbourhood
You see his mother dealing in a doorway
See father christmas with a begging bowl
Jesus sisters eyes are a blister
The high street never looked so low
Its the blind leading the blond
Its the cops collecting for the cons
So where is the hope and where is the faith
And the love...whats that you say to me
Does love...light up your christmas tree
The next minute youre blowing a fuse
And the cartoon network turns into the news
If God will send his angels
And if God will send a sign
And if God will send his angels
Where do we go
Where do we go
Jesus never let me down
You know jesus used to show me the score
Then they put jesus in show business
Now its hard to get in the door
Its the stuff, its the stuff of country songs
But I guess it was something to go on
If God will send his angels
I sure could use them here right now
Well if God would send his angels
I dont want to lie
(where do we go)
I dont want to have a feel for the song
And I want to love, and i...
(where do we go)
And I want to feel alone
2006-10-06
創業精神是什麼?
創業精神是什麼?
即便本雜誌常常在寫創業家的故事,我卻總是覺得自己欠缺創業的勇氣和企圖心。但是這次去肯亞,讓我對創業改觀了,創業一定要有勇氣,但是企圖心,可以用「理想」這個字取代。
不諱言,創業一定要賺錢,但是如果只想著賺錢,那一定看不見新的市場利基。
在肯亞參加會議的許多開發中國家中,「創業」其實就是找出社會上的需求,然後去解決它,而不只是看市場上什麼好賣,而隨波逐流。
例如肯亞Adopt-a-light公司的創辦人,看到貧民窟裡因缺乏公共照明而引發許多暴力、意外傷害,於是想出引介企業到貧民窟架廣告燈箱的計畫。燈箱在台灣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在擁擠、漆黑的貧民窟裡,卻是最好的路燈。貧民窟裡的勞工階級人數眾多,對企業來講也是潛在的消費者,使得這項計畫得以順利推動。幾年下來,這樣的計畫讓各地的貧民窟夜晚不再黑暗,無形中避免了許多遺憾。
另外如坦薩尼亞的一間公司,創辦人在大學時發現許多偏遠村落有電腦網路的需求,卻沒有管道接觸網路公司,因此自願扮演仲介者的角色,將這些村落介紹給網路公司。不知不覺中,就成立了公司。公司成立後,他才發現自己對於法條和會計一竅不通,但是好家在,大學裡法律系、會計系的教授都是他最好的資源。如此一來,不用任何創業資本,也沒有一堆必修的管理學學分,他就成功的創業了。
我覺得阿,管理學為了奠定自身成為嚴謹學科的地位,把「創業」講得好像很複雜。好像一定要有獨到的眼光、加上一堆大師的管理哲學,才能成功的創業。其實只要年輕人多走出校園,關心身邊社會上的需求,找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又可以同時獲利的方法,不用什麼資金或偉大的管理哲學,一樣可以當老闆。
結論:把以前聽過的創業法則忘掉吧,創業沒有法則,唯一的原則就是要對社會需求敏感,然後想解決這些問題。
2006-10-02
全有或全無?
馬賽人放棄了文明,選擇傳統的生活方式,從兩歲開始就披著紅巾,在莽原上拿著樹枝趕羊。一直到成年後提著長杆,配著短刀趕牛群。
風沙、草原、烈日、溪水和牲畜就是他們的一切。
台灣人,有電,有水、有冷氣,生活中的衣食無虞。而為了這種生活,我們卻必須不斷的工作賺錢,不斷的生產生產生產生產......燈管讓我們可以在夜間生產,電腦加快了我們的生產速度,卻同時也提升我們對工作效率的期望(時間沒變多,但要做的事情變多了)。
速度速度速度、生產生產生產,快速而大量的工作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切。
很感慨,於是寫了封信給老師,十分鐘後就接到回信(果然是同樣有資訊焦慮的可愛老師),他也很有同感「現代社會裡...要不是絕對的速度和科技,就得是絕對的原始和沒有速度。有沒有中間的地方可以活呢?我真的很想知道。」
好想找一塊適合我的空間,在全有跟全無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