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9

爛到很棒的cult film


有一些電影,在上映時不賣座,甚至被影評評為「爛到不能再爛」。可是卻吸引了一群死忠的支持者,透過扮演電影角色、討論劇情、創作fan-fiction延燒數十載。這類的電影,被統稱為cult film。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電影能夠引發狂熱,成為一種cult(原意為教派)呢?
憂國憂民的媒體評論認為,是低俗的內容,帶著赤裸裸的性暗示和暴力,挑動了觀眾「原始」的慾望,因此迷人。另言之,這類電影跟低俗肥皂劇一樣是社會墮落的表徵。

研究大眾文化的學者則直指這種解釋過渡簡化了「人性」,甚至是錯誤的解釋。這種「順從本能論」背後的假設是,人類喜歡追求簡單、直覺式的滿足,能夠不要動腦的歡笑就是幸福。

假如真的是這樣,我們大概就不會感慨現代文明社會「太複雜」了,人類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正是因為我們喜歡探索,喜歡創造。我們喜歡把不懂的東西弄懂,透過拼拼湊湊,創造出新的物品或想法。

早期,電影和電視主要的營收來自首映日的票房,因此製作人必須讓每一段都簡單、明瞭,千萬不能得罪觀眾,讓觀眾看不懂。但是隨著錄影帶、DVD的出現,現在一部影片的收益有一半以上來自後續的版權、DVD收入,這時候電影、電視製作的mindset就跟早年完全不同了。

什麼樣的電影是會讓妳一看再看,還會想買回家收藏的?
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第一遍妳根本看不懂,但仍然覺得超好看的電影。另言之,現在好片的定義是,具有娛樂性,卻夾藏著迷團,甚至是開放讓觀眾填空的電影。

史上最長壽的電影,不是什麼好萊塢大片,而是改編自英國舞台劇的「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從1975年上映到今天,還沒下片)當初這部電影上映時,報紙上一面倒的負面評價,說它低俗、劇情交代不清。可惜影評們並不瞭解,正是這種特性,讓觀眾有討論和發揮創意的空間,讓他那麼長壽。據說幾乎每場上映時,都會有觀眾穿著自製的戲服在電影院旁現場表演。網路論壇上充滿了網友根據劇情或劇照改編的fan-art。而他簡單易記的台詞,也讓觀眾可以隨心所欲的竄改編撰(周星馳的電影也多具有這種特色)。

除了簡單之外,另外有些cult film則是艱澀難懂,甚至有十條主線劇情同步交錯的發展。這種電影,則挑動了觀眾「追根究底」的本能,網友會在網路論壇上辯論主角間的關係,甚至一看再看,企圖找出證明論點的關鍵片段。

或許可以這樣說,好萊塢大片是讓妳躺著不用動腦就能享受的聲光刺激,但是這些成為cult film的電影,則是要妳聚精會神觀看,反覆討論辯證,甚至是發揮集體創意,為他填補空白處的影像拼圖。

下次如果妳身邊的人說大眾文化正走向低俗化的時候,請他再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
=============
另外也有一些電影,是因為敘事手法老套或者過時而成為cult film,請見「戰神(別名:關公大戰外星人)」「大俠梅花鹿」(今年台北電影節重新上映,門票首日就銷售一空,還另外加場)

2007-08-22

平淡生活



研究助理的生活,看似平淡,卻又還蠻充實的。

平淡的是,每一天大致上是規律的,不會臨時被call進辦公室開會,不用冒著豪雨開車到南投山上採訪,也不會遇到講外星話的大老闆。

充實的是,每天都有一點點的進度,雖然時常不如預期,卻還是有些累積。有時候會覺得現在的工作量不比以前少,甚至更多,但是想一想,全部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沒什麼好抱怨的。這種忙碌,應該叫做充實吧。

圖解:某天晚上王阿茜躺在床上看資料,我在翻書,隨手在他手臂上畫了隻拿仙女棒的海豚,而他也回敬我一個相撲選手。平淡的生活,簡單的幸福。

2007-08-08

宜蘭童玩節停辦


經營十二年的宜蘭招牌--國際童玩藝術節,因為連年虧損,終於宣布從明年開始停辦了。

官方的理由是雪山隧道塞車,以及其他遊樂區的模仿,導致遊客人數下滑(據說掉了四成)。但是瞭解現狀的人都知道,童玩節會失去吸引力,是因為環境的惡化。親水公園的水質每一年都在退步,活動內容沒有進步,周遭環境也不見改善。雪隧開通以後,帶來的更是物價飛漲、垃圾量暴增。

這個經驗很明顯的說明了,交通便利不是萬靈丹。

假如交通便利=觀光發展,為什麼童玩節在以前只有北宜和濱海公路時,能創下單日近五萬人次的紀錄。現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卻淪為縣府的負擔呢?

發展觀光,最重要的就是地方特色和品質。
特色可以是人為創造的,也可以是鑲嵌在環境裡,獨一無二的。宜蘭童玩節屬於人為創造的特色,但是周遭的田園風光,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賣點。宜蘭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卻忘記了品質的維護才是長期經營的關鍵。官方竟然將「特色被模仿」當作人潮流失的理由,可見他們根本不瞭解,特色需要不斷的創新,環境需要不斷的維護,稍微鬆懈,「品質」就沒了。

童玩節停辦,還真的蠻可惜的。希望其他地方也能以此為鑑,不要誤以為交通便利=觀光萬靈丹,觀光的內涵和品質是就像一棵水晶蘋果,需要不斷的細心擦拭,稍微不注意,可是會碎掉的。

2007-08-02

總統,妳願意回答我的問題嗎?


CNN和Youtube在今年五月發起了一項創舉,公開徵求民眾將妳想問總統候選人的問題拍成影片,上傳到Youtube。從七月底開始,候選人將在CNN舉辦的電視辯論會上回應這些問題。

活動網址在這裡:點我點我

今天下午看到這個網站就讓我欲罷不能,一個接著一個點閱。

過去我幾乎不看電視辯論會,太假了嘛!。主持人跟候選人都很有共識的,不問尖銳、會讓候選人難堪的問題,甚至有點像主持人拋繡球給候選人接,辯論會上除了候選人各自發表政見之外,就是彼此之間的人身攻擊。

念新聞的都曾讀過電視辯論對甘迺迪v.s尼克森選舉的影響,年輕帥氣的甘迺迪在電視上談笑風生,老邁的尼克森雖然政治經驗較豐富,對於電視這項新媒介卻完全不熟悉,緊張時甚至掏出手帕擦拭汗水。這些畫面看在選民眼中,高下立判,畢竟,現在影響選民判斷的不只是候選人的演講內容,還有他的應變能力、以及「看起來順不順眼。」

這次CNN和Youtube的嘗試,中我們看見了兩個現象。

首先,web2.0的時代來臨了,但這並不代表大眾媒體時代的終止,相反的,新媒體和舊媒體合作創造出完全有別於以往經驗,一種觀眾參與式的經驗。

第二,這種結合方式又將民主選舉帶進另一個階段。
選民不再是坐在電視機前面,聽著主持人問些與民眾生活不相關的問題,還有候選人的制式回答。

這次,選民提出問題,選民票選問題(其實是「網民」投票XD),候選人無法再規避如伊拉克撤軍、美墨邊境管理、同性婚姻、槍枝管制等敏感問題。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小短片,候選人必須「面對」題問者的人種、性別、社經背景(多可從影片背景看出端倪)小心回答,稍有閃失,這些畫面一定會被眼尖的網友節錄下來,大肆流傳。選民在網路上發問,候選人在大眾媒體上回答,而網路又會放大他們在大眾媒體上的某些表現,甚至讓那一刻的表現延燒更長久。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不過是把甘迺迪v.s尼克森的案例更堆進一步,讓「媒體寵兒」更有優勢。畢竟真正有能力的人在螢幕上不一定比較帥,真正有想法的人,反應不一定比較快。

但我比較樂觀的看待這種發展,畢竟總統本來就是要服應人民需求的角色。今天我們的候選人「看」不見民生問題,「聽」不到民眾的聲音,連難得的辯論會上都碰不到「民生議題」,怎麼可能期望他們會做出對人民好的決策呢?

p.s 假如台灣也能仿效這種作法,相信就能逼候選人們為能源政策、樂生療養院、蘇花高、水資源管理等議題表態了。
------
目前就這些些想法,有空去看看那些影片,很精彩,看完後歡迎交流意見。
-----
這裡有一段CNN辯論會上的應對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