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31

#$#@! 可以再沒效率一點阿


為了一個聘任手續,七點從台北出發,九點開始跑,一直跑到下午三點半才跑完。

前前後後蓋了17個章,最惱人的是,這些章還不是照abcdefg依序蓋下去。

c單位說沒有q的章我不能蓋,蓋完q後跑回去,c又說「阿妳還沒有給F蓋喔,這樣我不能蓋」。等妳終於跋涉到F大樓,F先生卻不知道溜到哪裡去了(上班時間)。

像跑大地遊戲的關卡一樣,沒有任何順序提示,總是要到了該專員面前,他才會淡淡的跟妳說「要先蓋那個章喔」(大魔王貌:想要無上寶劍,先要取得天山火焰~ 小戰士:@#$%我都爬上來了,你才跟我講ˋ ˊ)

更令人火大的是,還有專員故做詩人貌,細細的品味眼前只有四頁的公文,對於眼前大牌長龍等著蓋章的隊伍完全視若無睹。等他終於抬頭,竟是拿起電話跟朋友聊旅行社事宜。這一等,就是二十分鐘。

一整天就這樣泡湯了,回到台北又熱又疲倦,完全沒有效率的公文流程,難道沒有辦法改善嗎?!

重金懸賞:看誰能發明一套流程管理系統,讓這些王八蛋冗員們通通走路!!!
(我很想破例在這個部落格上罵髒話,但是還是憋住了~"~)

2007-07-22

[轉錄」環境民主的試煉

台塑六輕用水的事件讓人看了一肚子火。
台面上的政治人物沒有一個有中心價值,看來台灣距離重視法治、專業的社會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

這是南華大學研究社會運動多年的何明修老師寫的,雖然沒有提出什麼大見解,但算是把環評的演變說得蠻清楚。看到前輩們努力衝撞出來的一點點透明空間現在又開始限縮,真的很辛酸。
=========
中國時報 2007.07.22 
環境民主的試煉
何明修

九○年代中期的台灣,環境影響評估(一九九四)、全民健保(一九九五)、教育改革(一九九六)等制度都源於這時期。這些制度都是為回應社會運動部門的挑戰,因此福利、教改、環保團體的訴求或多或少都被納入制度設計之中。然而,這些制度是否有助於建立一套國家與公民的關係,仍有待觀察。近日,在台塑大煉鋼廠、彰工火力電廠案的審查過程中,環保團體認為環保署有協助業者規避之嫌疑,他們抗議「環評已死」,「環保重回戒嚴時期」。

環境影響評估的立意原是透過事先的審查,以避免或減緩開發案對於環境與社會的衝擊。現行的環評設計一方面強調科學與專業,由專家學者擔任,另一方面也有公共參與的意義,在地居民的意見需要被納入考量。正由於這種公共性,自九○年代中期環評法制化以來,這項制度就深刻地改變環境運動的走向。以往,具有爭議性的開發計畫都是在拍板定案後,在地居民與公眾才獲知,反對者往往沒有表達異議的管道,他們被迫發動街頭遊行或是圍堵工廠,以喚起當局的重視。環評的出現使得環境抗爭走向體制內,環保團體開始積極研究環評報告書,徵詢相關學者,提出有專業依據的反對理由。總之,環境運動從過去的「武鬥」轉變成為「文鬥」。

在環評立法通過之前,重大的開發案完全是在官商的黑箱中作業。二十年前鹿港杜邦事件中,當時的彰化縣長是看報紙才知有這樣的投資計畫。十五年前,美濃反水庫運動興起,當地居民才知道水庫環評業已通過,而且報告書居然記載大部分的鎮民贊成。十六年前的核四環評,原能會根本不理會審查委員的質疑意見,直接逕行宣布審查完峻。

一九九四年環評法的通過曾帶給環保人士一線希望,他們認為這項制度能夠善盡環境把關之責,但實際結果卻不如預期。在官員的極力護航下,許多案件的環評審查出現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曾經有審查委員落淚,哭訴自己被官員施壓。在一九九八年,環評審查大會否決了一件有立委投資的電廠開發案。但是在具有立委身分的股東與環保署長闢室密談之後,環保署提出不同的解釋,不久這件極具爭議性的案件即通過環評。另外,環保人士反對極力的濱南工業區案,其環評程序進行了五年之久,也突然在二○○○年總統大選舉前夕通過。因此,即便環評法制化是台灣環境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其公信力仍飽受質疑。

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政府部分採取了環保人士的要求,環評的資訊與參與變得更透明。以往,環保署對於環評審查的各種訊息保密到家,環保團體需要透過民意代表施壓,才能取得開發單位所草擬的報告書;如今網路就能下載全文。更重要地,環保署也修改了審查委員的資格規定,不再侷限於狹義的科學專業背景,民間團體的參與經驗也可以被承認,因此,○五年起一些環保人士開始有機會擔任審查委員。換言之,藉由程序的改革,環保團體獲得更深層的參與權利,官員的袒護變得越來越難掩飾了。正是因為環評不再只是橡皮圖章,台塑前一陣子才會大動作要求這些「有立場的」委員要規避六輕用水案的審查。

嚴格來說,環評並沒有死,反而是生龍活虎地發揮作用。但是環評的爭議也凸顯當前民進黨政府的根本矛盾:在行政程序上,環保團體的聲音是被納入了,但是在實際政策上,卻仍以扶植高耗能、高汙染、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產業來拚經濟。近年來引發環評爭議的案子也往往是鋼鐵、石化業,以及供應其用水的水庫工程,這顯示民進黨政府一開始所規畫的綠色矽島藍圖,只是空中樓閣。事實上,再怎麼嚴格的環評也無法扭轉重發展、輕環境的既有政策,而後者是任何執政者都需誠實面對的選項。因此,環評風波勢必成為台灣環境民主化的重大試煉,考驗我們是否能認真實行十幾年前民主改革時代所催生的制度。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

2007-07-16

午後雷陣雨


昨晚濕熱的空氣讓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早上索性在家裡上網打發時間。摸到了12點,仍然睡眼惺忪的出門,這陣子午後總是會下起雷陣雨,不早點出門就出不去了。

經過社會系館後方的草皮,一道閃電落在遠方山邊,又讓我想起了國三的那一天。

高中聯考前,學校已經停課,老師們卻辦了一個類似補習班「考前衝刺」的系列課程。從早到晚,所有三年級的學生集中在大教室裡接受老師們考前的叮嚀,不時穿插著模擬測驗。

當然,對於我們這些已經被老師放棄的後半段學生而言,根本沒差。

老師不硬性規定我們參加,我們索性就不去,跟著兩三個朋友翻出圍牆,到附近的冰果室買了幾碗甜不辣。雖然說不在乎,事實上卻還是會害怕,害怕成績揭曉那一刻,該怎麼面對父母,面對未來。

我們彼此沒有說,卻不異而同的拿著甜不辣,走回到教室外。正好我們導師在裡面上著理化課,進去有點尷尬。於是我們就蹲在窗抬下的走廊,靜靜的聽老師講課。這時,一道閃電從天而降,直落在對街的大樓上,轟的一聲震動了大地,打破了矛盾的僵局,教室裡一陣騷動,走廊上的我們卻不自禁的笑了出來。

那天午後,就在溫暖的甜不辣、冷冽的大雨、還有陣陣雷聲中度過。

2007-07-13

[轉錄]再談水蜜桃阿嬤--用鼓勵取代批判

文章很長,連結在此
在「哈囉~馬凌諾斯機」這個部落格上看到的文章,作者對於商業週刊水蜜桃阿嬤事件的看法跟我一樣,所以就不再重複一遍。

過去,對於這類事件,我跟許多人一樣喜歡「批判」(或許用「批評」比較恰當)。挑毛病很容易,但是搞清楚對方背後的脈絡更重要,不了解媒體生態,就大肆批評,不但無助於事,更會讓有心做改變的媒體退縮。

以前我也會用「假關懷」、「假左派」等字眼批評這些享受中產階級生活,卻成天談社會公平的人。

但是一些經驗讓我改觀。這些人或許終其一生都在打嘴砲,或許會因為現場的震撼而徹底的變成行動派(當然也可能被嚇跑啦),但是so what?!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人有的利用他們的資源為弱勢發聲(想像中的弱勢),有些因為想像而接觸現實,進而用行動改變現實。怎麼樣都比坐在電腦前面批評這些人有建設性吧。

沒有行動的批判,充其量只是廉價的批評,連嘴砲都不如。

多一些掌聲,多一些反思,多一些建議,社會才會進步。

2007-07-07

面對大眾文化的態度


前幾天剛讀完葉啟政老師的退休感言(一位如此德高望重的老師,退休感言卻充滿了反思和自省),就收到同事的訊息,問我一些有關「網路沈迷」和電玩的問題。討論了約半小時,沒什麼共識,「沈迷」這個老話題,好像怎麼辯論都不會有結果。

Henry Jenkins是MIT比較媒體研究的教授,主要研究關注是大眾文化、多媒體和幼兒教育。以下摘自他的文章"Resource Guide for Leading Discussions on Youth Culture"。
-----------
通常我們對大眾文化的反應,是被渴望簡單答案和快速行動這種心態所塑造出來的。多花點時間去瞭解當代文化的複雜性是很重要的。

我們必須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安全、具有批判性而又有創造力的媒體使用者。我們需要學習評估自己所接受的資訊和娛樂,需要瞭解我們在媒體內容中所投注的感情。

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習如何不把相異的品味當成一種心理變態或社會問題。

我們需要思考、傾聽、並對話。當我們告訴學生們大眾文化不值得列入課堂討論時,我們是在對他們發出訊息,告訴他們學校裡所學的,和他們家裡發生的事情一點關係也沒有。

當我們在晚餐的餐桌上迴避討論大眾文化的話題時,我們可能在暗示,自己對那些小孩子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完全
不感興趣。

-----------
電視、網路、電玩的發展會不會對我們或下一代產生什麼負面影響?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面對不瞭解的新興事物,先別急著用現有的工具或標準提出解釋。

傾聽,理解,再來評斷。
-----------
附上,Henry Jenkin於1999年科倫拜槍擊事件後,在美國國會山莊的報告。

2007-07-01

扶桑花女孩


「是時代變得太快了!」對於世代做礦工的次郎(豐川悅司)而言,煤礦沒落是他不願意面對的現實。
「又把過錯推給時代了。」從東京來到北方小鎮的舞蹈老師平山園香(松雪泰子)不以為然地澆了他一把冷水。

扶桑花女孩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的故事。

六零年代日本北方的純樸礦業小鎮,眼見礦坑逐一關閉,鎮民即將失業,採礦公司和鎮長突發奇想,決定以興建「夏威夷度假村」拯救地方經濟。

在這個純樸的小鎮裡,男女世世代代都以採礦為生,雖然所有的人都知道煤礦即將走入歷史,卻沒有人真的願意見到這殘酷的現實。面對時代的巨變,故事裡的每個角色都一樣徬徨,一樣無助。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頑強抵抗,而有些人則努力開創新局。

幾個小女孩,有的不顧家人反對,有的迫於現實的無奈,靠著毅力努力練舞,希望能夠拯救家鄉。讚!

(不多說了,詳細劇情自己去看吧)
--
以前曾經看過一篇人類學的研究,探討烏來地區的「傳統」認同。烏來因為鄰近台北,「離市區最近的部落」讓它很早有發展觀光的優勢。但是觀光客想體驗的「原住民文化」,跟真正的傳統文化不一定相符。例如泰雅族原本就沒有華麗的服飾或舞蹈,為了發展觀光,於是引進阿美族的舞蹈、排灣族的飾品。這些給觀光客的展演,漸漸的也成為部落年輕人成長的經驗,年輕人體驗的「傳統文化」,事實上卻是受觀光發展影響而參雜各種表演元素的展演。

有點忘記那篇研究的結論,但是印象中裡面有提到,年輕人所體驗的雖然不是「純正」的傳統文化,但是他們對這些儀式的認同卻跟老一輩的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一樣強烈。

這些年來,台灣各地鄉鎮在面對人口外流時,常常都會提起社區發展、總體營造。但是最後,又往往為了利益、為了派系,不歡而散。

回到扶桑花女孩,這故事正說明了community的核心價值,不是在錢,也不是在文化保留,而是在「共同體」這一個概念。夏威夷度假村當然不屬於日本北國小鎮,但是對這幾個跳舞的小女孩而言,只要鎮民有著一致的目標,共同找尋出處,誰說夏威夷度假村不能像礦坑一樣成為小鎮的驕傲?

HULA!

有歡笑有淚水,強力推薦這部電影。
官方網站

p.s 蒼井優的笑容好可愛唷~
王阿茜(斜眼):妳果然喜歡可愛型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