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9

[翻譯]企業如何吸引與應用「F世代」

The Facebook Generation vs. the Fortune 500
這是一篇在Wall Street Journal blog上的文章,作者是管理學作家Gary Hamel。
他指出對於現在進入職場的員工而言,社群網站和論壇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普遍的經驗,更重要的是,這些網路社群裡的經驗形塑了這個世代的一些共同價值觀。他稱這個世代為Facebook Generation或「F世代」。

前陣子才聽到一個朋友在感慨他已經跟年輕人有代溝了,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沒禮貌」,「太自我」。我當時就在想說,他這種看法其實跟他不瞭解網路社群有關,現在的年輕人多習慣將網路社群裡的權力關係、互動模式帶到日常生活中。對於同輩的人而言,他們有共同的認知和價值,所以不會產生衝突,但是對不瞭解這套價值的人而言,就容易產生誤會。因此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時,覺得還蠻有意思的,想說來翻譯一下好了。

作者Gary Hamel認為這個世代代表著一種「後官僚時期(post-bureaucratic)」的到來。他整理出十二點特質,目的是希望現在的公司、組織可以拿來來檢驗自己是否具備吸引並且善用「F世代」的特質。

1. 所有意見必須在公平的基準上競爭
在網路上,所有的發言都是等價的,沒有人可以隨意抹煞別人的發言,所有的對話、辯論都是在公開平台上進行。一個意見或論點是否能引起共鳴,完全是看意見的內容,而不是發言人的位階。(我的詮釋:網路上的討論多是就事論事)

2. 貢獻比資歷重要
當你在Youtube上發表一支影片,沒有人會問你是否有受過正式的電影訓練,或是不是一名記者。在網路上,你因為貢獻的數量跟品質而受評價,而不是你的背景資歷。

3. 權力位階是自然產生的,而不是指派的
在任何的網路社群裡都有一些相對具有權威的人,他們的意見或判斷受到比較多的關注,也因此掌握更多的權力。但是這些人之所以能成為「權威」,是因為他們過去的貢獻受到社群公開評斷進而受到肯定,而不是由平台管理者或高層直接指派的。

4. 領導者要服務,而不是管轄
網路上的領導者都是真正的「公僕」,他們沒有權力命令或仲裁社群成員的行為。他們的特徵是無私的奉獻、可信的發言,以及專業的表現。一旦他們背離這些特質,社群也會很快的背棄他們。(聯想:無名小站之前被併購後對待會員的態度,還有Facebook前陣子企圖改變使用合約的作法都是最失敗的示範)

5. 工作是主動選擇的,而不是被指派的
網路是一個「選擇的經濟體」,無論是寫部落格、為公開授權計畫而努力、或是參與網路論壇的討論,這些都是使用者為了興趣或其他個人需求而「主動」選擇的工作。

6. 團隊強調自我組成與定位
在網路上,你可以選擇要跟哪些人合作,不想跟哪些人來往。就像你可以選擇參與什麼工作,你也「應該」有權力選擇要與什麼樣的人共事。(我的觀點:就是這個特質,使我們常覺得這個世代「沒禮貌」,即使大家坐在一個房間裡,他們也不會有「必須」主動來交流的意識)

7. 資源是受吸引的,而不是分配的
在大型組織裡,人力資源和時間多是受公司以一種極權統治式的方式分配。但是在網路上,個人的人力資源和時間分配是受到有趣或有意義的事情吸引而投入。(我覺得這點跟第5點好像一樣...)

8. 權力來自分享資訊,而不是壟斷
網路社群是一個禮物經濟體(Gift Economy)。想要權力或影響力,你就必須分享你的專業與內容,而且必須要快!否則別人就會捷足先登,搶走本來屬於你的榮耀。在網路上有很多分享的誘因,壟斷沒什麼好處。

9. 意見和決策都是集體評斷的
在網路上真正突出的意見一定會受到重視。網路是一個近完美的平台,可以用來集合群眾的智慧,一旦這些智慧形成共識,這套完整的論述就能衝撞現實社會裡的保守組織利益。(這點我還懷疑的...雖然認同網路上的意見都必須受公評,但是我覺得要在網路上形成共識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10. 使用者有否決決策的權利
大部分平台經營者都有這樣的經驗,一旦你做出違反社群利益的決策,他們會毫不保留的大肆批評與抗爭。唯一能夠確保社群忠誠的方式,就是認真的傾聽使用者的聲音。你或許架設了平台,但是社群是屬於使用者的。(eg. Facebook之前擅自改變使用者合約就引起強烈的抗議,迫使他們收回決策。相較之下,台灣的無名使用者太和善了,才讓Yahoo吃得死死的

11. 強調內在(自我)獎勵
網路世界是內在獎勵的最佳證明。想想看這麼多人會花這麼多的時間,找尋、整理資料,最後無私的貢獻給wikipidia或各種公開授權計畫,證明了當人們有機會、有能力投入所重視的議題或工作時,光室內在獎勵這點就足以讓他們全力以赴。金錢報酬很棒,但是成就感與內在歡愉同等的重要。

12. 「駭客(Hackers)」是英雄
大型組織與權威常造成很多人生活上的困擾,網路上普遍鼓勵反權威的態度。在網路上為了社會正義而追根究底的工作受到喝采,如果能夠突破一套阻礙公平、民主價值的軟體或組織更會被視為英雄。(eg.這陣子很紅的范蘭欽事件就是惹毛了網路社群才被挖出底細...)

---
雖然在這種景氣下,人力根本就是供過於求,因此企業組織的bargaining power遠大於員工。公司大可以說「管你這世代有什麼特質,我就是要把你們改造成我想要的樣子。」,但誰知道,五年、十年還是這樣嗎?先瞭解一下這個世代的一些信仰與價值觀,至少不要被他們在背後罵LKK也不錯阿。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