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6

絕對 V.S 相對


「真像永遠只有一個!」穿著藍色S號西裝的科南斬釘截鐵的說。

真的嗎?

進入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能接受「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對錯,沒有客觀的真實,一切都是鑲嵌在特定脈絡裡的相對正確,相對真實。

因此,對學習社會科學的人而言,沒有客觀答案,只有可辯論的立場,這才是常態。

習慣了、接受了、相信了這一套思考方式。
走出校門才發現,外面是一個「絕對」的社會,「相對」只能放在腦中,自己知道就好。

標準新聞有一套既定的公式,keep it simple,Keep it straight. 左右併陳只會讓讀者混淆,最好把衝突、差異擴大,這樣「重點」才會突出。

有時候採訪中得到的結果就是,甲很好,但是如果加入某因子,那就是丙最好,如果加入另一個因子,那兩者都很不好。最重要的是,要時時提醒自己,這很有可能是受訪者因為你「記者」的身分,才說出來的論述。

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理解,但是卻千萬不要這樣寫(編輯會指著你說:「你腦袋不清楚唷?自己打自己嘴巴」)。記者要勇敢下判斷,一個問題,一個答案,甲最好!不用懷疑!

有時候真的很懷疑,我們一方面認為讀者都是精明的專家,另一方面又把他們當白癡,只能接受單一、簡單的觀點。Keep it simple, Keep it straight,難怪媒體永遠不是培養理性思考或辯論的場域。

1 意見:

aminama 提到...

嗯嗯,喜歡minke的觀點。 :)

但會想著,那為什麼大部分論述還是用"絕對"這個觀點來看事情呢?

最近會想著,那是因為我們總希望有人能夠扛起造成變化或是某種結果的責任,我們需要有個萬夫所指的對象來承擔責任,就像有人被殺了,總要有人很衰臉出來的說:"我就是兇手啦。"

矛盾的,是我們總希望聲音們有機會互相溝通變論與傾聽,然後在當中人們可以發現自己的責任在哪裡,每個人都是兇手,在某種程度上。

恩,至少現在的我會開始有點肯定那種有點武斷判斷的價值,雖然很多時候會覺得那樣的觀點很欠考慮;
也會覺得,那樣尋找歸責對象的過程,也是種溝通,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就算在一再辯論至模糊的狀況下,也無法忽略責任的存在,因為,有些事情已經無法推諉的發生在生活中了。

(哈哈,也是想到這個,才會想寫毛毛蟲跟小蝸牛的故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