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了那篇還不夠(顯然我很怒)來談談我對城市競爭力的看法吧
自從我去年提了一個有關都市更新的題目(始終沒有出來)老闆就不時提醒我注意各城市的競爭力。城市競爭力是什麼東西?所謂的城市競爭力,就是一個城市能否吸引資金、吸引移民的能力。例如西雅圖擁有良好的住宅環境,吞吐量大的港口,加上又有很多招商優惠條件,所以他的城市競爭力很強。
好了,現在每一個政府部門都在談城市競爭力,但是城市競爭力能吃嗎?良好的住宅環境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空間和福利,這些都要仰賴稅收。但是對企業的投資獎勵和優惠卻又是讓他們可以減稅,甚至不繳稅。
背後的假設是這樣子的,政府吸引企業投資以後就可以賺稅收、改善城市居住條件,同時企業會創造就業解決失業問題,讓社會更富足、穩定。
政府思維:企業投資=增加稅收=有能力做事
民眾思維:企業投資=增加就業=提升生活品質
無奈的,現實是這樣子,為了吸引企業政府提供了一堆優惠條件,企業來了以後可以不繳稅,要求政府補貼,不給?企業隨時可以外移!(剛剛那個大老闆說「很多城市是鋪著紅地毯歡迎我們的,甚至縣市首長還可以曲身為我們準備洗腳水。」)接下來企業用同樣的方式威脅政府開放外勞,用低價壓榨勞工,對改善本地失業一點幫助也沒有。
城市競爭力?說穿了,還不是那些企業在催眠政府所喊出來的東西。城市之間為什麼要競爭?又不是在打仗,不就是為了讓企業有各種投資環境可以挑選,擁有最大bargaining power嘛!
我不懂國際政治,所以無法判斷外匯存底或企業競爭力對台灣當前的國際地位有什麼影響。
但是上週聽到一個說法,感覺還蠻有道理的,認為政府衡量投資的標準應該改變,不應用產值或外匯來評估,而應該用環境影響和能解決多少失業率來評估。如果一個企業進來投資,會污染環境又沒能解決失業問題,那就讓他走吧!爭取這樣的投資對台灣一點好處也沒有。如果污染很少,但是能夠大幅提昇就業,那可以接受,反之亦然。
回頭看看現在台灣的幾個工業區、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有哪一個符合低污染、能解決地方就業的條件了?真的很少。
實際去問問新竹人對竹科的看法,竹科低階工作多是外勞,高階又是來自台清交的高材生或外國工程師,新竹市民享受到什麼?燃燒有毒廢鎔劑焚化爐灰不時偷偷排放(已停止啟用)廢水接管一路排到客雅溪口,受污染的海產卻到了市民的口中。
雲林的六輕呢?用低價和不人道的方式對待外勞,對於改善雲林居民的就業率有限,廢水、廢氣一樣要承受,接下來更要蓋個湖山水庫供應工業區的用水,增加地震風險。
這些可都是政府和企業眼中「台灣的競爭力」呢。
有點偏執,但是我只能說,城市競爭力?一切都是個迷思阿~
2006-04-06
城市競爭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