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31

龍舟賽與無敵鐵金剛











早上睡到十點半,醒來時忽然想起今天是端午節。
我小時候是個十足的電視兒童,對於各大歷史事件的印象都是電視機,例如我對於蔣經國過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電視上沒有任何節目,三台都是蔣老伯伯的黑白遺照(當時小小的心靈真的很難過,因為沒卡通可以看~"~)。對於過年的印象則是吃完年夜飯後,全家攤在電視前收看的張小燕主持的年節特別綜藝節目。而我對於國慶日和端午節的童年記憶,就是早上沒有別的節目,不是閱兵就是龍舟賽。

曾幾何時,閱兵和龍舟賽已經難以跟國慶日或端午節劃上等號。以前只有三台的年代,同年紀的人很容易會有一些共同的記憶,例如我們這一代一定看過無敵鐵金剛、小甜甜、綠野仙蹤這些卡通(沒辦法,你不看台視卡通也只有中視或華視可以選)另外像收看一代女皇武則天、楚留香等連續劇更是家家戶戶夜裡的共同儀式。

有線電視的開放,網路的普及,讓現代人的資訊選擇更加多元,也就更難像以前那樣形成集體記憶。
走進國小校園,下課時教室前面的小朋友在交換甲蟲王者卡片,右邊的在討論偶像劇(抱歉我真的不知道現在那個偶像劇最紅),中間的小朋友在分享他昨天在線上遊戲瘋之谷裡發現的小密技,後面的小朋友則沈浸在「達文西密碼」的迷團中。

他們跟我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經驗,但是能說這樣不好嗎?
少了共通性,卻擁有比以前多數十倍的多樣性。我想他們是比我們幸福的一代,因為他們從小就有那麼多選項可以挑選,那麼多興趣可以發展,如果他們想看划龍舟或無敵鐵金剛?何必苦苦的坐在電視前等待,上網下載就有了。^^

2006-05-30

在九十元的天地裡


帶著notebook在公司斜對面的伯朗咖啡坐了一個下午
耳機中,U2的音樂把四周的煙味和交談聲都隔絕掉了
在這個用九十元買來的小小天地裡,放縱我的思緒回到花蓮。

手指在鍵盤上此起彼落,
文章也在一起一落,一字一句中逐漸成形。
天色暗了,窗外的橙色燈海是迴游的魚群嗎?

梅雨,從未停歇。

2006-05-27

禮物,收還是不收?


剛從花蓮回來,為了一個農業的題目出差四天。
電視上第一家庭的收禮行為還是吵的沸沸揚揚,姑且不論我對那件事情的看法,我想談的是記者面對收禮的兩難。

前幾天在壽豐遇到一名女士,他聽到我是XX雜誌的記者後就跑來跟我說「我是你們老闆以前的學生耶,我一直記得他教我們的一件事,現在很多記者都裝扮花枝招展的參加活動,但是一個記者永遠不能忘記自己的身分,你是記者,不是宴客也不是活動的參與者。」

新聞學這麼說,老師這麼說,但是事實上,記者與受訪者之間是互利的交易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這兩者之間的界線是很模糊的。

在採訪過程中會遇到需要長期合作,或者臭味相投,很談得來的受訪者,而有時候他們也會很熱情的想送些伴手禮給你。這種送禮的情況對我這種臉皮薄的人來講真的很痛苦,拉拉扯扯總是覺得不自在,但是表面的拉扯總是比不過心理的拉扯痛苦。

公司制度規定,一千元以上的禮物不能接受,若推不掉可以先收下,再交由公司寄回去,聽起來很周到,事實上很尷尬。若對方是有所求而送禮就算了,若對方真的是把你當作朋友,想把那樣物品送給你,寄回去豈不是令雙方尷尬。問題是,對方到底是有所求還是只想交朋友真的很難分辨,收還是不收真的好難拿捏....

==========
這次採訪終於又讓我有機會踏在潮濕的泥土,鬆動的碎石坡上。
帶我去的朋友笑著說「從來沒有看過來這裡走那種爛路,還那麼開心想要再來的人。」我只能說,踏在山路上,熟悉的氣味和光線,四周的動植物散發出無限的生命力,那種感動是難以言喻的。^^

2006-05-22

嚴肅議題的呈現


電影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iP6dqPynE

幾天前我才在抱怨嚴肅議題經過包裝後容易失去問題核心,但是這個包裝也未免太成功了(雖然我懷疑有多少人會進戲院去看),讓我不得不佩服導演能用如此精彩的方式,呈現全球暖化這麼艱澀的議題。

全球暖化是我這一年多才開始慢慢注意到的議題,過去我的關注一直在台灣當地的環境議題上,很少會注意到這種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面對這種與大家都有關,但是又沒有任何人可以負責,或能夠解決的議題,除了關心和譴責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辦法。(請外星人炸掉美國跟中國不算解決辦法)

碳稅、碳交易等經濟學或許可以解決部分的問題,但是到了國際談判時政治力又會介入,導致不平衡的交易關係。

呼籲全球人民節約能源雖然是治本的辦法,但是環保團體喊了十幾年,似乎也沒有什麼成效。

想來想去,從制度或科技著手或許是相對比較有用的辦法。用制度促進節能低污染產品的開發,再用政策推廣或強迫使用,讓人們能在不放棄既有物質生活的情況下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

我也還沒想清楚,看看預告片,有什麼心得歡迎分享討論^^

2006-05-20

取捨

隨著年紀越大,所見所聞越廣,越能瞭解到「取捨」的道理。

大二時,我買了第一台單眼相機,那次是去新竹觀霧,原本有了新相機就能拍的更好,沒想到照片洗出來後卻不如以前用傻瓜相機拍出來的好。我把照片全部攤在社辦的桌上,學姐一張張仔細的看過之後,跟我說「你要懂得取捨。」

那時我才知道,在不藉助閃光或灰卡的情況下,美麗的天空跟幽谷景色不可能共存,如果你要天空,幽谷就會變成一片黑暗。如果你要幽谷的景色,天空就會變成一片死白。而構圖的目的就是在選擇了主題以後,將另一方的干擾降到最低(當然構圖也跟敘事有關啦)。

學攝影不只是學技術,也是學習如何取捨,如何透過圖像傳遞觀點。攝影中最忌諱貪心,如果你什麼都想要放到景觀窗裡,最後很有可能你什麼都表現不出來,生活也是如此,報導也是如此。

選擇不繼續升學,進入社會,就必須專心的在職場努力。選擇了報導角度,就不要期望做到面面俱到的平衡。我們總是在做選擇,但是選擇了之後又難免會懷疑當初如果做了另一個選擇,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很多電影或小說都是在談這種疑慮)

有可能不做選擇嗎?
經濟學教我們如何在既有的條件下做出最佳選擇,社會學說既有選項之外還有其他的可能,但是終究,選擇是難免的,而我們隨時都在做選擇,選擇就是取捨。

選擇當記者,在衝突的場合裡我就不能像以前毅然決然的跳進去。選擇要批判一方,寫作時就不能東一句西一句,浪費版面進行無謂的平衡辯論,即使做到了平衡,那也仍是經過選擇和取捨後的辯論。

新聞研究所有的萬年考題:記者算不算一種專業?
幾年前我回答不出來,現在我會回答:如果記者只想當忠實的紀錄者,報導甲說乙說丙說,那就不是專業。如果記者透過學習、研究、深入瞭解事件的多面向,然後經過取捨後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將這些訊息整理給閱聽眾吸收,這就是專業。

取捨是什麼?就是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認真且勇敢的面對。 ^^

2006-05-17

[轉錄]運豬人李松鑫和他的柔道學生


文字版,http://www.eroach.net/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6
影片版,http://www.cw.com.tw/media/media.jsp?superID=v101&subID=1332

很感人的故事
之前看陳豐偉的推薦文章時感覺還好,看過影片後覺得非常的感動,尤其是看到他夜晚開著卡車載豬肉,就為了多賺點錢照顧柔道隊的那些孩子們,真的很感動。

其實很多我們看見的問題,背後都是更嚴重的制度性問題,但是台灣各地仍然有很多努力的人,憑著一己之力,努力創造希望。
而媒體的責任,就是鼓勵這些人,同時督促制度問題的改善。
運豬人李松鑫和他的柔道學生

2006-05-16

明星物種


想要賣一樣東西給別人需不需要包裝?
我想多數人都會說需要吧。

今天我把想寫的題目包裝美美的呈獻給主管們,最後他們決定出來的走向卻完全走調。這讓我難過了一個下午,為什麼我們需要花費這麼多時間包裝?為什麼直接而重要的議題不能夠被重視呢?

反對湖山水庫的團體拱出了八色鳥這隻明星物種,目的當然是吸引注意力,還有國際團體的重視,但是結果卻是當地民眾的反彈,「為什麼我們人的生計還不如一隻鳥?」很少人注意到背後用水思維、工業補貼、產業政策、生態多樣性等真正核心的問題。

幾年前某雜誌報導了一段貧窮小女孩和有錢男孩的故事,貧窮小女生家裡種鳳梨,老爸囤積了一推賣不掉的山藥,小女孩想上學,但是家裡沒錢。報導出來後引起公眾熱烈的迴響,某大賣場甚至出資買下小女孩家中的山藥,並且一天就銷售一空。所有的焦點都到了可憐小女孩,但是誰記得,這篇報導背後其實是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

實體商品的包裝浪費地球資源,人際互動的包裝浪費時間,沒有效率,而且容易讓對話失去焦點。
包裝真的是必要的嗎?直接且深入的東西真的沒有市場嗎?

-------
圖說:八色鳥能否衝破國家強而有力的組織結構呢? 請見下回分曉~

2006-05-13

Stigmatized?


社會學家高夫曼(E. Goffman)在他談論污名的經典當中曾提到一種現象,有些受污名者會刻意地加強他們不被認為可以進行的項目,以向外界污名進行反抗。例如用義肢跑百米的選手,或口足畫家都屬於這樣的人。

王阿茜看完我的文章,說「你是不是因為感受到記者的污名,才急需找尋認同阿?」

哈,我想應該是吧!

以前有個熱中於外勞運動的學長說我雖然看起來與世無爭,其實是一個很好強,會拼命想透過抗爭扭轉現狀的人。

想起來也是,在新聞所的時候我大量的閱讀,目的就是想證明新聞所不是不唸書的研究所,在新聞所也一樣可以做出好的研究。(當時誓言要拿國科會論文獎,結果到後期夢想縮水到只想把論文寫出來就好了XD)

而我的論文結論,則是說明線上遊戲虛擬物品的現金交易污名,不是因為犯罪現實,而是因為交易的內涵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進而先給它冠上了「犯罪」的污名,再找犯罪事件佐證。口試時,一名口委開玩笑說「其實你沒有寫出來,但是你最想講的一句話就是『電玩遊戲不是你們想像的那麼不好』吧?」

現在我對於記者使命的認同和努力,不也是一樣的心裡嗎?
嗚嗚~好慘,記者形象敗壞,要靠我們扭轉阿!

記者的主動性


最近在閱讀林照真寫的<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這本書
這是一本談調查報導的書籍,所謂調查報導的核心觀念就是記者的主動性,透過深入的調查,揪出與公共利益相關,但遭刻意隱瞞的新聞。

我從第一章慢慢的一路往後面讀,真的是越看越心虛。
雖然雜誌記者有比電子媒體、報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資料蒐集和採訪,但是仍有七成以上的資料是依賴採訪對象提供,而自己主動搜尋的資料裡,又有一半以上是經過別人整理、詮釋過的報導、研究、或評論。真正從第一手資料中找到的發現可能只佔資料中的十分之一吧。

我邊看就邊想,為什麼我沒有做到主動調查呢?
採訪週期、行政事務當然是一部份的原因,但是那些多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我的經驗還不夠,也還是不夠積極。

因為跑環境議題,我常在各個場合碰到那些NGO的朋友,跟他們相比我常常覺得很慚愧。
他們手邊也有很多工作同時在進行,但是仍然能透過各種管道蒐集大量的資料(有些非常技術性),經過彙整後生產論述,然後清楚的引用這些資料表達立場。
有時候採訪時間真的不夠,我會請他們提供資料,然後訪問一些不同立場的看法(形式上的平衡報導...),就寫出報導來。

我每次都會擔心這些資料是不是有經過選擇性的篩選(我相信一定有,因為以前我也做過這種事,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資料提供給記者)但是除了幾個比較用心的報導我會去弄到原始資料來檢視,其他的我多只有把資料拿給相關單位,詢問他們對這些指控的回應而已。
而且當我這麼做的時候,我通常已經預設了立場XD(這就是記者最常被詬病的地方)
例如治水預算那篇,我是覺得上游整治沒效果才決定寫這個題目的,題目方向早就定調了。接觸水保局時,即便水保局的組長跟我說的是「雖然工程確實沒有辦法阻擋洪水,但是多多少少也有些作用吧」,但是最後我只引用這句的前半段「水保局某組長私下表示,工程確實沒有辦法阻擋洪水」(斷章取義?改天再來好好談有關我的報導立場和對於下判斷的反思)

高中時天真的認為記者可以站在第一線,看清事件的全貌、事件的真相。念新聞所的過程讓我瞭解這些都只是假象,有太多因素使得記者跟一般人一樣只能接觸到部分的訊息。唯一的差別,是記者的責任就是應該要盡量挖出各方的觀點,拼湊出接近完整的事件樣貌,再整理成好懂的訊息給閱聽眾。

我做到上面這些了嗎?憑良心講,還差遠了。我現在只在把自己當作工具,利用媒體的包裝,替受訪者發聲的階段而已。

雖然有些資深記者說當個好的傳聲媒介也不容易,但是我覺得記者的空間絕對不只當忠實的傳聲筒而已,記者本身也應該有主動性、能動性,也可以扮演事件中的要腳,影響事件的走向。

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記者的主動性,要更積極。^^

---------
圖說:西方說記者是gatekeeper,也就是廟口的門神囉! (攝於大甲鎮瀾宮)

2006-05-05

少子高齡化是問題嗎?

今天參加了一場談少子高齡化社會衝擊的公聽會,說實話,雖然周遭瀰漫著少子高齡化將導致經濟衰退、國家競爭力不足的憂慮,我從來不覺得那是個嚴重問題。

聽了一個半小時,一大堆學者、官員提出政府應該如何透過補助獎勵生育、透過婚姻教育鼓勵生育的對策,最後終於有人說出了我心中的話,少子化,真的是個問題嗎?
歐美國家人口成長率下降了三、四十年,經濟也沒有衰退,相對的,孟加拉、非洲等人口快速成長的國家,也不見他們經濟成長飛快,或國家多具有競爭力阿!

少子高齡化只有在經濟結構完全不變的前提下才會是問題,因為需要同樣的勞動人口量來支撐現在的經濟結構,所以我們需要1:1的人口替代率。但是事實上,經濟結構不改變才會失去競爭力吧!

老人變多了,小孩減少了,社會上幼兒產業一定會大幅度的衰退。但是相對的,會有一堆新興的老人服務、教育、休閒需求產生。面對經濟結構的轉變,個人或許需要擔心失業。但是就政府的角度來看,與其把資源用在鼓勵生育,不如將資源投入輔導產業轉型,以教育、職業訓練提升人口的品質。

該名教授提出這樣的觀點之後,全場哄堂大笑,但是我想也沒有人能夠說他不對吧?

人口結構改變是問題嗎?
政府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社會安全網,使經濟在轉型時人民不會太痛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另外建立社區照顧制度,減輕家庭扶養壓力,讓婦女、男性可以安心的就業而不用一個人留在家裡帶小孩或照顧老人。

所以我到底想說什麼?
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很像很嚴重,一堆大頭在擔憂的問題,其實仔細檢視就會發現其實不堪一擊,甚至這些問題根本不是核心問題。

那為什麼他們擔心呢?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太天真,亦或者這些憂慮都只是一種對過去社會的鄉愿吧。

--------
這就是為什麼上一輩的人總是在憂慮,很悲觀的認為未來沒有希望,但是我們這一輩的卻很天真,認為明天充滿希望。我們看見的客觀環境一樣,但是心態不一樣,我們面對改變,他們懷念過去。
切記,不要太快跳進他們設定的這類問題裡討論,先退一步檢驗問題成不成立。^^

2006-05-03

舅舅在今天早上走了
從過年後檢查出肝癌末期到今天,不過短短的三個月。

舅舅有著跟我一樣的小眼睛,皮膚很黑,印象中他的手指間總是夾著根香菸,腳翹在椅子上。好幾年前開怪手做工程的意外,在他臉上留下了一條近十公分的疤痕,不知道的人一定會以為他是流氓。小時候我總是覺得有這樣的舅舅很酷(我父母都是教師,有長的像流氓的舅舅當然覺得很炫)。

小時候外婆還在的時候,過年陪我媽回娘家,舅舅看到我們時會把嘴裡的香菸拿出來,露出微笑感慨我們兩個小孩長的真快,更不會忘記塞兩個飽飽紅包給我們。

外公外婆走的很早,遺產全部留給了舅舅(我媽是老么,有六個姊姊,一個哥哥),舅舅愛賭博,花錢也不怎麼節制,很快的就把家產花光了,只剩一間大房子。雖然如此,當時舅媽不想讓我媽媽繼續念大學,是舅舅很阿撒力的覺得小妹能念就給他念吧,大方的掏錢讓我媽繼續讀書。

外婆走了以後,我媽回娘家的次數也少了,總是久久才見到舅舅一次,每次回去,他還是一樣叼跟煙,感嘆我們長的真快,彷彿我們永遠是他眼中的小外甥、外甥女。雖然舅媽每天早上都會煮稀飯,舅舅還是覺得我們都市小孩一定不愛吃那些,不忘問我們想吃什麼,第二天一早騎著機車幫我們買三明治或豆漿。

舅舅的四個女兒很早就出嫁了,他的獨子,也在幾年前車禍身亡。還記得當時小小的我,第一次看到鐵硬的舅舅哭倒在地上。表哥走了以後,舅舅的眼神中總是有些許的落寞,偌大的屋子裡只剩他和舅媽。每天早晚,他總會一個人緩步到二樓的神壇燒香,有時望著菩薩,似乎有很多想說的話說不出來。

舅舅走了
前天從他昏迷,就知道時間不遠了
但是中午從立法院出來時接到這個消息,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回應
好想做點事情,卻又不知道能做什麼,
面對一個親人的離去,我還沒有準備好。
寫著寫著,我竟然哭了
我想在昏睡中安靜的離去,算是一種幸福吧
可愛的舅舅,願你一路好走

2006-05-01

台灣媒體的世界觀


網路上找到的圖,盜用XD